小學法制教育課教案范文
時間:2024-01-30 17:5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法制教育課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案例教學;特點:使用方法
案例教學,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設置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探索,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法。在職業(yè)學校的德育課教學中。實行案例教學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適應新課程的教改要求,有利于展示學生個性,活躍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益。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運用好這一方法呢?
一、要注意案例與舉例的區(qū)別
有人認為案例與舉例相同,其實不然,雖然兩者都是一種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說明某個問題,但兩者有較大的區(qū)別:
1、兩者的作用不同。舉例是教師講評知識點的手段,是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如教師在講到“愛崗敬業(yè)”時,舉了李索麗的例子,學生從例子中理解了愛崗敬業(yè)的含義,但畢竟是被動地接受來的知識,老師給予的是現(xiàn)成的知識,學生少了主動思考的過程。而案例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動地學習和思考。如同樣是李素麗的例子,案例教學能讓學生自主地總結出“愛崗敬業(yè)”的含義、要求及意義。
2、兩者的地位不同。職校德育課程的內容是以案例貫穿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應該圍繞案例展開,因此案例教學是教學的核心:而舉例則是一種單純的論證問題的輔助手段,充其量是文中觀點的一種佐證。
3、教學的方法不同。舉例是知識型教學。是為了解釋社會問題和現(xiàn)象:而案例教學是創(chuàng)新型教學,是通過教與學的互動,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形成獨特見解,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要注意案例的選擇
1、案例要有教育性。德育課是對職校生進行品德教育和基本常識教育及國內國際形勢教育的必修課程,是開展職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德育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有教育意義的、積極向上的案例貫穿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如講“職業(yè)道德五條基本規(guī)范”,每一規(guī)范都包含三方面的問題:含義、基本要求、意義。這些內容雖然重要,但淺顯易懂,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地講述。容易流于膚淺,缺乏趣味性,學生不愛學,這就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運用案例教學??梢允惯@些問題迎刃而解。因為實行案例教學,可以將課本知識通過學生自己討論后講出來。對學生來說。這既是一次認識與思維能力的鍛煉與提高,更是一次思想教育的提升。
2、案例要有“新穎性”。德育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德性成長與其生活、社會實踐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選取案例要鮮活,要貼近職校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案例內容要有具體的細節(jié)。這樣的案例學生討論起來才能真正進入情景,發(fā)現(xiàn)具體問題所在,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如果案例不切合學生生活、思想實際,或者內容空洞,那么學生提出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空泛、膚淺,沒有什么實際價值。如在講“樹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時,教師用“豪華生日宴與簡樸過生日不同消費觀念”的案例對比,讓同學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互相質疑。在爭論與質疑中逐步認識到了哪種消費觀是積極合理的。通過這樣對比、辯論,再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這樣。學生就能學到經過自己思考的、活的知識,使學生更容易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并學會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
3、案例要有“趣味性”。人常說“興趣是智力之母”,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就會喪失學習的自覺性。因此。教師在案例的選擇中應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如耐人尋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戲,幽默風趣的語言,緊張刺激的競賽,形象具體的操作,飽滿真摯的情感等等,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把課堂打造成一個充滿趣味的知識園地,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知識。
三、要注意運用案例教學的方法
設計教學方案是案例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案例教學大體分四步:
1、劃分團隊。案例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案例討論。如何開展討論?這里面有一個組織技巧的問題。組織得不好??赡鼙砻嫔蠠釤狒[鬧,實則離題千里。有的學生參與,有的學生根本沒有興趣。為此我們可以把班上的同學分為幾個“團隊”,讓學生給自己的團隊起一個名字。同時告訴同學們每個人的發(fā)言要記入團隊成績,成績好的團隊將給予鼓勵。而且,觀點越深刻、越新穎。得分越高。這些措施為積極開展討論,提高討論效率奠定了基礎。
2、展示案例。先讓同學們閱讀案例,理解案例。
3、開展討論。討論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層層逼近教學重、難點。
篇2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中職;經濟學原理與應用;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8-0103-02
《經濟學原理與應用》作為中職商貿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理論性較強。
《經濟學原理與應用》課以西方經濟學為主要內容,涉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概念、模型,要求學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論知識基礎上,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觀察、分析、解決具體問題,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作為一門外引學科,《經濟學原理與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把基本理論與我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掌握經濟學概念、圖形和數(shù)理模型十分重要。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能夠使學生對抽象的概念有直觀、深刻的認識,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將來在工作實踐中學以致用。筆者在教學中研究和實施案例教學法,通過一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形式
實施案例教學,即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要求,教師精心策劃和指導,將學生帶入典型案例和特定事件中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獨立思考或集體協(xié)作,提高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過程一般有兩種:一是先講解理論,再提出案例,然后用理論分析案例;二是先提出案例,再講解理論,最后進行案例分析。在案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案例組織、分析、討論和總結。
開篇案例導入法 所謂開篇案例導入法就是在每章節(jié)內容講解之前,導入案例引發(fā)學生思考,并在新理論講解過程中給予分析。例如,在講解第二章“需求與供給均衡理論”時,引入2003年非典時期市民瘋狂搶購板藍根、白醋的案例。由于缺貨,造成這兩種商品價格持續(xù)上漲,但由于貨源有限仍然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說明了需求與供給均衡理論中的“商品供不應求,引發(fā)價格上漲”。又如,在講授有關需求彈性問題前,引入著名文學家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提出“為何豐收之年農民收入反而減少”;在講授“市場結構”時,提出“為什么我們使用的手機,會從十幾年前的奢侈昂貴品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大眾消費品”這樣的問題。這些例子造成一定的懸念,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積極性。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在教師講解理論時就能主動思考和判斷,從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
穿插學生親身經歷的案例 《經濟學原理與應用》課程涉及的抽象概念與模型較多,剛剛初中畢業(yè)、數(shù)學基礎較薄弱的中職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如能夠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授機會成本概念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在中職畢業(yè)后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是選擇繼續(xù)升學深造還是找工作,以及做出選擇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幫助學生分析,最后使學生明白:機會成本的涵義就是當你選擇了求學而放棄了就業(yè),使你失去了三年就業(yè)應該獲得的最大收入,這個被你放棄的最大收入就是你選擇求學的機會成本。
緊扣社會經濟熱點,結合理論分析案例 學習經濟學,除了對基本概念與理論進行學習之外,更要求學生會運用這些理論分析現(xiàn)實中的社會經濟熱點問題。例如,在講授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時,恰逢一年一度的兩會召開,筆者就可以結合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引導學生解讀其中的幾大熱點經濟數(shù)據,讓他們體會到注重運用更有意義。又如,分析在我國當時的經濟形勢下,為什么要實施“四萬億投入”、“家電補貼”、“舊車補貼”等政策,讓學生明白這實際上就是充分借鑒消費理論來達到擴大消費需求。再如,關于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所學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理論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
案例教學法試驗
為了檢驗案例教學法的有效性,筆者在所任教的兩個班級開展實驗如下。
實驗對象 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全體學生。
教學內容 微觀經濟學的“需求理論”。(1)需求: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不同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量,即不同的價格與相應的需求量之間的關系就是需求。(2)需求定理:是表示商品本身價格與其需求量之間關系的理論,其內容是:在其他情況一定的情況下,同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之間成反方向變動,即需求量隨商品本身的價格上升而減少,隨商品本身價格的下降而增加。(3)需求曲線:由于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化,所以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如圖1所示。需求曲線方程式:Q=a-b*P,其中Q代表需求量,P代表價格,a、b代表系數(shù)。負號表示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動關系,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亦然。
教學目標 理解需求和需求量,掌握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關系以及需求函數(shù)的經濟學意義,運用需求函數(shù)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學重點 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關系,需求函數(shù)的經濟學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需求函數(shù)式求解需求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