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集中制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4 04:53:00
導語:民主集中制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要原則。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織起來并進行活動的。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為指導,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論。在這方面,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把繼承、堅持同發(fā)展、創(chuàng)新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對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如何加強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設進行了新的思考和實踐,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一、明確提出了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思想
列寧是明確提出"民主集中制"的第一人。1906年3月20日,列寧在為社會民主工黨擬定的一份策略綱領中提出:"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是現(xiàn)在一致公認的原則"。中國共產黨把民主集中制作為一種組織制度是從1927年6月政治局會議開始的。這次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第12條規(guī)定:"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遵義會議后,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民主集中制建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論探討,初步論述了民主和集中的關系,提出了"四個服從"的組織紀律,在民主集中制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晚年的逐步偏離了民主集中制建設的正確軌道,特別是在""中,這一原則遭到了極大破壞。
鑒于黨的歷史上民主集中制遭到嚴重破壞給黨和國家造成巨大災難的沉痛教訓,也鑒于改革開放的新情況、新問題,鄧小平指出能否堅持民主集中制,關系到黨的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和前途命運,并反復要求全黨要恢復、堅持和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真正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集中制。我們需要統(tǒng)一的領導,但是必須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確的集中。"(《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4頁)在對民主集中制重要性的認識上,鄧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執(zhí)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干部也是可以變質的,個人也是可以變質的。"(《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303頁),把民主集中制能否得到貫徹執(zhí)行提到有關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高度來認識。在闡述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和作用時,鄧小平強調民主集中制是社會主義制度一個不可分的組成部分,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而揭示了民主集中制對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根本意義。當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建立時,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0頁)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云變幻,要不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問題尖銳地提到中國共產黨面前。對此,鄧小平堅定地回答"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們傳統(tǒng)的制度。堅持這個傳統(tǒng)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來,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事情。凡是違反這個制度的,都要糾正過來。"鄧小平同志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和黨內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堅持和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基本要求,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
二、深刻揭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內涵
我們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開展活動的,但是在建黨的最初年代里,黨對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不夠,對民主集中制的理論知之不多,執(zhí)行起來也不自覺。在黨的歷史上,陳獨秀和王明把集中推向極端,壓制黨內民主,實行"一言堂"和"家長制",致使黨的事業(yè)遭受了重大挫折。"左傾"錯誤結束后,黨內民主集中制有了較大發(fā)展,黨對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內涵的理解也日益深入。同志指出"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這些都是一個統(tǒng)一體的兩個矛盾著的側面,它們是矛盾的,又是統(tǒng)一的,我們不應當片面地強調某一個側面而否定另一個側面。"(《著作選讀》下冊第762頁)1945年七大通過的黨章,把民主集中制概括為"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領導下的民主",標志著我們黨對民主集中制科學內涵的認識有了突破。然而從1957年底至結束,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等現(xiàn)象不斷滋長,黨的民主集制原則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對此,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4頁)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的教訓和黨的現(xiàn)狀,鄧小平重申"必須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并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文中指出:"我們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一方面,集中是以民主為基礎的,沒有民主也就沒有集中;另一方面,民主是在集中指導下的,沒有集中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只有廣泛地發(fā)揚民主,正確地進行集中,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闡明了民主與集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表明了民主與集中同樣重要,強調了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這一提法,寫進了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黨章。在總結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多次強調必須堅持"四個服從",而"四個服從"中最重要的是全黨服從中央;必須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重大問題集體討論,嚴格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辦事;必須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保證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于黨和人民的監(jiān)督之下;必須切實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嚴格執(zhí)行黨的紀律,決不允許黨內存在特殊人物和特殊黨員。這一系列論述,深刻揭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學內涵,是對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堅持,也是對民主集中制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
三、提出了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根本途徑
強調從思想上建黨,是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也是我們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鄧小平同志不僅大力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而且十分重視黨的制度建設,提出了制度建設對于全黨來說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樣一個嶄新的思路。1980年8月,鄧小平同志從總結歷史經驗的深度,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33頁)制度問題不解決,黨的民主集中制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堅持和完善。從著重思想上建黨到鄧小平注重制度上建黨,標志著在執(zhí)政黨條件下黨的建設的成熟和進步。
為了更好地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鄧小平提出了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根本途徑,即加強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設,使其制度化、規(guī)范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6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鄧小平強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集體領導制度、黨的生活會制度、黨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度、各級黨委的民主科學決策制度、保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民主權利制度、各級黨組織的集體領導制度、黨內監(jiān)督制度以及保障全黨集中統(tǒng)一的制度等。強調黨內民主,并非主張自由散漫,目無組織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既要切實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又要加強組織紀律性,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一切發(fā)展黨內民主的措施都不是為了削弱黨的必須的集中,而是為了給它以強大的生氣勃勃的基礎"。黨的制度建設與黨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等密切相關,成為新形勢下搞好黨的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與改革開放、發(fā)展經濟相適應的黨的建設的一條新路子。
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重溫鄧小平關于民主集中制建設的思想,我們深切地感到:只有正確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把民主和集中有機統(tǒng)一起來,既糾正民主不夠,又糾正集中不力,才能在全黨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發(fā)揮廣大黨員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有利于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 上一篇:建黨思想現(xiàn)實思考
- 下一篇:農電安全以人為本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