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式點心的發(fā)展分析文化包容性
時間:2022-07-13 11:08:59
導語:從日式點心的發(fā)展分析文化包容性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日式點心是日本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定著經(jīng)歷了三次重大演變,即吸收唐果子、南蠻果子和洋果子三個階段。它在本土日本果子的基礎(chǔ)上不斷借鑒外來點心的做法、花式,使之味覺與視覺煥發(fā)新機,同時也引入外來文化精髓使之富有文化、藝術(shù)性,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日式點心。本文以日式點心的發(fā)展歷程為基礎(chǔ),以日式點心文化內(nèi)涵為依托,進行日本文化的包容性研究。
關(guān)鍵詞:日式點心;日本文化;包容性
1日本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是指主體將客體放入特定的容器或區(qū)域內(nèi)。文化包容性即指一文化主體能接受外來文化,再以本國文化內(nèi)核為本,采他國文化之長,促進本國文化發(fā)展。日本學者巖城見一認為,日本文化具有一種“異種雜交”的特質(zhì)??傆[日本文化發(fā)展歷史可知,當今日本文化的形成兼收中華文化、博采西方文化。日本文化不僅能接受世界主流文化,更能主動學習消化,將他國文化融進其獨有的大和民族精神與島國文明,獨樹一幟,成為當今世界聞名的“日式文化”“和文化”。隋唐時代,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亞洲文化圈中心。因仰慕我國的繁榮,自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倭王遣使詣闕以來,日本多次派遣遣隋使與遣唐使前來求取中國文化的“真經(jīng)”。他們將隋唐文化之精髓大力輸入日本,又經(jīng)本土消化演變成為兼容并包的“日式文化”。如當時的文化中心京都奈良城中,唐代建筑隨處可見,佛教文化、茶文化也滲透進日本民眾的生活。提起全世界的茶,日本茶道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唐貞元二十一年,公派中國留學的僧人最澄將起源于中國蒙頂山的茶籽帶回日本,首先在日吉神社旁播下了日本茶道的種子。隨后,日本佛教弟子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使日本茶道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不僅限于隋唐,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貫穿了本國文化發(fā)展的整個歷程。日本學界也公認:“日本采納中國文化,并依賴它獲得進步與發(fā)展,在這一點上,一般沒有異議”。除此之外,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先進的西方文化成為主流文化。早在明治政府官方提倡維新改革之前,日本便已接觸西學。16世紀中葉,最早抵達日本的葡萄牙人帶來了宗教、科技、工業(yè)產(chǎn)品,給傳統(tǒng)東方島國帶來了一絲新的氣息。在長達兩個世紀的禁教鎖國政策后,日本政府主動擁抱強勢且發(fā)達的西方文化。1868年睦仁天皇頒布詔令,施行明治維新政策。這一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為近現(xiàn)代日本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使日本迅速發(fā)展成為亞洲第一。從初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文明到明治維新時期提倡的堅船利炮,先進歐美文化,都是當今日本文化定著的重要借鑒??梢哉f,衍生而來的日本文化,以其強烈的包容特質(zhì),促成了獨特的多文化共存局面。而這一點也可以從日本人賴以生存的飲食———日式點心的發(fā)展中窺見一斑。
2日式點心對中國文化的包容
2.1中國稻作文化元素
一般認為,水稻最早起源于9000年前左右的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而關(guān)于水稻傳入日本的途徑,日本考古學大家寺澤薰在所著《王權(quán)誕生》一書中指出,“探究日本水稻種植的來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長江中下游流域?!蓖跤轮骶幍摹吨袊?尋繹日本文化的源流》一書中通過分析前人經(jīng)驗和歷史文獻,闡述了日本的稻米來自于中國浙江東部,特別是舟山群島。同時,通過考古材料分析證明,日本如今的稻作文化正是由中國傳入。稻作文化開始發(fā)展后,曾深受狩獵文化影響的日本神饌儀式由豬、牛等家畜作為祭祀品的模式逐漸演化成了由以稻米為主的谷物類作為祭祀品的模式。同時,由于日本地窄人稠,且土壤條件不適合種植稻,稻產(chǎn)量極低,因此,稻在日本古代社會被看作奢侈品,這也是其被用來供奉神明,作為主要祭祀品的原因之一。日本的傳統(tǒng)習俗中,人們會在家里裝飾鏡餅慶祝正月新年。日本文化認為神明存在于鏡子里,扁圓形的鏡餅也因此而得名。三月三女兒節(jié)時習俗時吃菱餅,即由紅白綠三色組成的菱形年糕。關(guān)于吃菱餅的理由,一說菱形與心臟的形狀相似,祈求孩子健康成長,二說是將菱餅做成四方形的角拉長的菱形形狀,象征著祈求孩子平安長壽。不管上述哪一種寓意,都可以得出結(jié)論:年糕作為稻作文化和日式點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了祝福、好運的積極含義,現(xiàn)在成為日本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fā)展到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新高度。
2.2中國佛教文化元素
唐朝佛教并非直接傳入日本,而是通過朝鮮半島的百濟間接傳入的。根據(jù)《日本書紀》卷十九所載:欽明天皇壬申(552年),“百濟圣明王遣西部姬氏達率怒咧斯致契等獻釋迦佛金銅像一軀,幡蓋若干、經(jīng)論若干卷”。這是首次佛教傳入日本的記載,據(jù)傳,佛教初次傳入時,引起了日本國內(nèi)兩派的爭端,但圣德太子下詔興隆佛教,修建寺廟,遣使入唐,買經(jīng)求典,這些措施的施行使得佛教文化及思想自上而下逐漸深入影響日本。
2.2.1佛教不殺生戒與素食主義
佛教訂立不殺生戒,解釋為不斷絕一切生靈的命根,而令其享盡天然的壽命。南朝梁武帝以《大般涅盤經(jīng)》《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央掘魔羅經(jīng)》等經(jīng)文為依據(jù),召開兩次法會,頒布《斷酒肉文》,憑借政治力量在佛教中推行全面素食,自此確立了漢傳佛教的素食正統(tǒng)思想。以稻作文化為背景的日本社會,過去卻以牲畜作為祭祀品。奈良時期,佛教在天皇家族的支持下發(fā)展成為國教,其中不殺生戒與素食主義也對配茶用的點心及祭祀點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貞和五年林凈因東渡日本,帶去奉化點心———饅頭。饅頭本以羊肉、豬肉為餡料,但日本受佛教素食影響,將餡料改為豆類。饅頭的改良豐富了日式點心的內(nèi)容,不食肉,以豆類為餡也成為日式點心的重要特點。除此之外,只有五感(視聽嗅味觸)調(diào)和達到極致與季節(jié)、節(jié)氣、場合相適應(yīng)的果子才能被供奉到佛前。日本寺廟中用來配佛茶的素茶點羊羹、大福和水饅頭等也受佛教素食影響,注重食材“新鮮”“本味”,且具有極強的季節(jié)感。
2.2.2無常思想
日本茶文化發(fā)源于中國佛教,據(jù)記載,茶本是寺院的僧侶,坐禪時為保持清醒而飲用,起祛睡、清神的效果。由高僧空海、最澄帶入日本,在《茶道入門》中記載道,749年孝謙天皇在奈良大寺召集五千僧侶在佛前誦經(jīng),事畢以茶犒勞。僧侶在坐禪與喝茶中悟道,也化虛為實,將佛法注入茶與點心中。和果子也從配佛茶喝的素茶點中汲取了佛法———無常觀。春天制作以櫻花為原料、為形色的櫻餅;夏日做解渴、解熱、預防感冒、幫助消化的葛根饅頭;正月里準備寓意美好的松、龜、鶴形狀的果子。這些果子僅在原料應(yīng)季時上市,季節(jié)結(jié)束后便不再售賣。其中,和果子中用于茶道聚會、祭祀禮儀等場合的“上生果子”更甚,它無法珍藏,只能立即食用。如此,佛教無常觀注入果子之中,和果子便譬如浮云朝露,作為“現(xiàn)象界的一切有為法,遷流無暫停,終將變異,皆悉無?!?。綜上所述,佛教傳入增加了佛家素茶點,佛教戒律使得日式點心重視新鮮本味,富有季節(jié)感,同時佛法賦予了日式點心無常觀。這些為“日式點心文化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也內(nèi)化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重要特質(zhì)。
3中國道教文化元素
3.1道教意象
白鶴意象在道教有著重要地位。“道教把鶴認作仙的化身,因而道士也稱為羽士,道士的服裝稱為‘鶴氅’,道士行走為‘云行鶴游’,稱贊道士為‘仙風鶴骨’。在道觀中供奉神仙的帳子上都繡著飛翔的鶴,名為‘云龍鶴幡’。道士得道成仙稱為‘羽化’或‘駕鶴西歸’?!睙o處不在的白鶴是道教仙人的化身,代表著道士對仙人的仰慕,對長生不老、羽化成仙之術(shù)的追求。而和果子中也引入了這些意象以及對意象背后理念的追求,如直接使用白鶴為形象的上生果子(茶道聚會及其他正式場合中使用的和果子),多用于茶道聚會,表示對來客的贊揚與尊重。再有鶴の子餅,這種果子形狀為橢圓,象征白鶴的卵,是日本傳統(tǒng)節(jié)日“七五三”的必備點心,與紅小豆飯與千歲糖一起拿來招待時常給予關(guān)懷的親近之人。除此之外,因白鶴象征長壽、飽含長長久久的祝愿,它也被用于開業(yè)、入職、一周歲生日等場合的賀禮中。
3.2食療養(yǎng)生思想
道家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養(yǎng)生為宗旨的教派,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急備千金要方》中設(shè)立“食治”專篇,提出“安生之本,必資以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釋情譴疾者,可謂良工”,主張“凡欲治病,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隨著遣唐使學習的深入,不僅道家食療著作傳入日本,一批具有食療養(yǎng)生功效的原材料也逐漸為日本所接受,并融入日本飲食體系中。首先是隨鑒真東渡傳入日本的唐果子本身,其制作中融入了肉桂、丁香等食療藥材,其中肉桂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已經(jīng)被多次用于食療配方中。此外,唐果子引入日本前,帶進日式點心的眾多新制作原料早已出現(xiàn)在食療養(yǎng)生著作中。如和果子的重要原料“石蜜”(甘蔗制糖),據(jù)記載其功效為“右心腹?jié)q熱,口干渴”。酥的食療功效:“除胸中熱,補五藏,利腸胃”;酪的食療功效:“主熱毒,止渴,除胃中熱”;醍醐的食療功效:“主風邪,通潤骨髓”。這些都是日式點心的重要原料,可見道家食療養(yǎng)生思想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式點心的發(fā)展。綜上所述,盛行于唐朝的國教———道教思想,早已隨著中日交流深入日本,且融入日本飲食生活乃至思想文化中了。
4中國古代美學文化元素
4.1日式點心中的梅花意象
奈良時代(公元710年到公元794年),紫宸殿左邊種植的一直是梅花,象征著中國文化的梅花,在詩歌中象征著高潔不屈,自古就受文人雅士喜愛。而作為配茶食用而發(fā)展起來的唐果子也自然包含這一意象。唐果子中的梅的花式為如今日式點心的款式花樣提供了新思路。如冬季時令日本點心———梅,其形似將要綻放的梅花瓣,微微含蕊,富有生機的紅色清新雅致,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大雪中傲立枝頭的一點紅梅。除此之外,還有如樹枝形狀的點心梅枝和桃枝,螳螂幼蟲和蝎子形狀的餲餬,加入肉桂調(diào)味的花朵型面食桂心,芋頭形狀的鎚子等,都奠定了日式點心富于變化與美感的基礎(chǔ)。
4.2晶瑩剔透的美感
唐朝飲食追求一種晶瑩剔透的美感,點心也要清新雅致,符合社會對朦朧含蓄之美的追求。其中唐代士大夫韓約家中的“櫻桃畢羅”(饆饠)是一大代表。“畢羅”是一種薄皮包餡的面點,經(jīng)油煎而成,餡料以肉為主,也可以包水果。而韓約家中的“櫻桃畢羅”更是表皮透明,內(nèi)里鮮紅,據(j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記載:“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這種對事物的審美至今也影響著日式點心。如做大福有一不可缺少的步驟:蒸好后適當加水攪拌出透明感。再如,水饅頭:くず粉を用いて作った透明の生地で餡を包んだ夏季の生菓子。水仙饅頭とも言う。(水饅頭:用葛粉做得透明質(zhì)地包裹餡的夏季生果子,也稱為水仙饅頭。)水饅頭不僅外觀晶瑩剔透,從其果銘“水”中也可看出對透明感的追求。為抵御炎夏,日本夏季限定和果子也很注重視覺上的清涼透明。綜上,中國古代文學、藝術(shù)、美學為日式點心的藝術(shù)、高雅發(fā)展提供了借鑒,使得日式點心在實用性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視覺”“聽覺”上的享受,做到真正的五味調(diào)和。
5日式點心中對西方文化的包容
5.1日式點心中新原料的運用
牛奶在唐朝時期作為補品或藥用品傳入,但受眾從一開始的皇室,僅擴展到以皇室為中心的貴族或地方豪族而已,普通民眾沒有接觸機會。天文十八年(1549年),耶穌會的弗蘭西斯科?沙勿略作為傳教士登陸鹿兒島,開啟了日本天主教的時代。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在街頭給日本人布教時,會發(fā)放長崎蛋糕等當時日本民眾聞所未聞的點心,后被劃分為日式點心中的南蠻果子一類。而7世紀以來禁止殺生的佛教教義在日本社會生活中體現(xiàn)得非常完美,即在飲食上不食肉類的原則。但天主教作為新傳來的宗教,對佛教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吃素的社會常態(tài)開始發(fā)生改變。長崎蛋糕,來源于葡萄牙一座名為Castella的城市,日本民眾誤以為該點心的名字為此,于是產(chǎn)生了カステラ這個名字。長崎蛋糕主要有雞蛋、牛奶、黃油等日本飲食中不使用的原料制成,傳入日本受到人們喜愛后,逐漸被本土化加入了如抹茶、羊羹等日本元素,成了和洋折衷點心的一種。如今,雞蛋、牛奶、黃油這些制作南蠻點心的原料也開始被引入其他點心的制作中,成了日本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對于南蠻點心來說,這是傳播到其他國家的新發(fā)展,對于日式點心來說,這是其邁出的新的一步。
5.2日式點心命名的改變
在南蠻貿(mào)易時期,關(guān)于日本的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一點,在南蠻點心的名字上也可見一二。除了カステラ來源于葡萄牙語Castella之外,金平糖(こんぺいとう)是葡萄牙語Confeito(意為糖果)的外來語譯詞。面包一詞寫作片假名パン,來源于葡萄牙語pao(意為小面包)。諸如此類,不僅是點心領(lǐng)域,在整個日本飲食文化范疇內(nèi),都已經(jīng)成為一個特別的現(xiàn)象。南蠻點心既是外來文化的代表,更是日式點心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發(fā)展時期,如今成為組成日式點心的一個重要部分。日式點心本身蘊含的佛教文化被削弱,西方文化逐漸加強,這是日式點心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突破性成就。
5.3食用方式的多元化
下午茶文化來源于西方國家,在明治維新之時,日本全社會都傾向于學習甚至全盤吸收西方文化,日本人民開始模仿西方人喝下午茶,自此下午茶文化便在日本扎根生長。在豐原國周(1835-1900)的畫作《見立晝夜廿四時之內(nèi)》系列畫之一《見立晝夜廿四時之內(nèi).午后四時》中描繪了一位婦人送下午茶的場景。而茶點“按季節(jié)時令有所變化,春天是醬油團子,夏季是撒上豆粉的烤年糕?!庇纱丝梢?,下午茶文化傳入興起初期,還是使用日式點心同日本茶這種傳統(tǒng)飲食與傳統(tǒng)飲品的搭配方式??Х纫晃?,最初是在江戶時代初期傳入日本,但當時日本正處于閉關(guān)鎖國時期,因此咖啡少為人所品嘗。1887年,咖啡作為西方先進文化的代表之一正式進入日本,受到一段時間的排斥之后,咖啡終于得到了社會的追捧。最初在日本產(chǎn)生的下午茶文化中,和果子和日本茶道是固定搭配,但自該時間段以來,和果子也不是非茶不可了。普通民眾開始發(fā)現(xiàn)咖啡和茶有異曲同工之妙,兩種甜和苦的口感被日本人進行了混搭,發(fā)展出了和果子和咖啡、洋果子和茶的新組合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和果子和咖啡的搭配更加普遍化。日本的下午茶文化本身從西方傳入興起,且日本的下午茶文化中有關(guān)點心搭配一方面再一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不僅體現(xiàn)了日式點心對西方文化包容的態(tài)度,更體現(xiàn)了由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孕育出的新文化。
6結(jié)語
無論是唐朝文化、南蠻文化還是后來的明治維新都是成就如今豐富多彩的日式點心的一份力量,站在日本飲食文化的角度看,這也體現(xiàn)了日式點心中對外來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性。日本一直是一個善于學習外來文化的民族,但對于外來文化并不是持有純粹的拿來主義思想,而是將其本土化改造內(nèi)化并符合日本民族性格。這是日式點心能夠不斷發(fā)展并在世界獨樹一幟的原因,也是日本文化一直吸收外來文化但并沒有失去自身民族特性的理由。研究日式點心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借鑒日本學習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從而推動我國文化事業(yè)的持續(xù)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9.
[2]內(nèi)藤湖南.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H].劉克申,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
[3]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勇主編.中國江南:尋繹日本文化的源流[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作者:馬金鳳 石靜遠 單位:四川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