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畫品文變今情的美學思想
時間:2022-04-27 15:41:38
導語:續(xù)畫品文變今情的美學思想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姚最在《續(xù)畫品》中提出:“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边@句話是對繪畫中“文”與“質”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和闡述。姚最認為,對于繪畫創(chuàng)作來說,內涵(質)是傳承前代的,而表現(xiàn)形式(文)則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的。姚最提出的“文變今情”從側面體現(xiàn)出他對繪畫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視。這一思想對于后人研究當下繪畫藝術及其發(fā)展具有指導性和啟發(fā)性的意義。
關鍵詞:姚最;續(xù)畫品;文變今情;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續(xù)畫品》中,除了“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心師造化”等被大眾熟知,還有不少精辟且見解深刻的論述。其中,“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對理解《續(xù)畫品》的核心美學思想有很大幫助。姚最生活于南北朝末期,他根據(jù)前人經驗歸納總結,再結合當時時代的發(fā)展趨勢,用審時度勢的眼光分析和評價各畫家的作品,形成了“質沿古意,文變今情”的美學思想。文章結合當時的社會局面和文藝中的“文質關系”,一方面研究其思想對于當下社會的意義,另一方面重點剖析姚最“文變今情”思想的來源、體現(xiàn)及其對現(xiàn)代繪畫的啟發(fā)。
一、南北朝時期的哲學思想對姚最的影響
《續(xù)畫品》的作者姚最“生于梁,仕于周,歿于隋,始終未入陳”[1]。筆者根據(jù)陳傳席、陳祎瑋的相關考證,最終認定“姚最生于大同二年,仕西魏、北周、隋三朝,歿于隋仁壽三年”[2]24。“《續(xù)畫品》一書成書年代的可靠時間當為550—552年間,即梁元帝于江陵稱帝前,姚最此書也當撰于江陵(荊州)?!盵2]28因此,可以得出姚最終年67歲。整體來看,姚最編寫《續(xù)畫品》的這段時期,南北朝共存,社會分裂且充滿矛盾,不同政權的統(tǒng)治者都以正統(tǒng)自居。此時,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風氣與魏晉時期有著顯著的不同,社會中并不是玄學至上,很多文人士大夫不再選擇隱逸山林、消極避世。長期動亂讓人們渴望回到統(tǒng)一且和諧的社會狀態(tài),文人士大夫并沒有放棄追求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人生,儒家思想意識一直支撐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吨軙肪硭氖摺端囆g列傳》有姚最的小傳,云:“次子最,字士會,幼而聰敏,及長,博通經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隨僧垣入關……俄授齊王憲府水曹參軍,掌記室事……時年六十七,論者義之?!盵3]由此可見,博通經史的姚最是一個聰敏且忠義的人。儒家思想在姚最心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在亂世中,姚最選擇積極入世,青年時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做官;后又主動挺身為蜀王頂罪。可以看出,有著深厚儒家學養(yǎng)的姚最辛苦奔波于塵世之中,從《續(xù)畫品》序中就可以看出:“倕斷其指,巧不可為。杖策坐忘,既慚經國。據(jù)梧喪偶,寧足命家?!盵4]112姚最并不認可道家遠離塵世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對姚最影響頗深,這樣一個積極有為且有著正統(tǒng)價值觀的人,在《續(xù)畫品》開頭便寫道:“夫丹青妙極,未易言盡,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盵4]111這里的“質”指的是繪畫的內容,而“文”指的繪畫的藝術形式。“文變盡情”充分地體現(xiàn)出姚最積極進取的儒家思想。
二、“文變今情”的美學思想
1.“文變今情”的思想來源“文變今情”中的“文”可以理解為繪畫的藝術形式。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姚最,其思想也被當時盛行的“文質觀”影響。最早提出“文”與“質”的人是孔子,《論語·雍也》云:“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盵5]“文質彬彬”意指一個人要具有外在的禮樂規(guī)范和內在的仁義道德,然后才能成為君子。在美學理論中,“文”與“質”和繪畫最早的關聯(lián)在于孔子提出的“繪事后素”的美學命題?!袄L事”指繪畫之事,“素”即畫面空白之處的底色。孔子強調“繪事”是在“素”之后,同樣在“文”與“質”的關系中,“質”是內容,“文”的存在是以“質”為前提的??鬃咏枳鳟嫷牟襟E強調“禮”在“仁”后的道理,“繪事后素”實質上與“文質彬彬”表達了同樣的本質內涵。可以看出,孔子最初以“文”與“質”討論道德修養(yǎng),在社會朝代不斷更替、時代風氣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文質觀”體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理論中。“文”與“質”的關系從最初的孔子所提的道德修養(yǎng)到文學風格,再到魏晉六朝時期的繪畫,涵蓋了越來越多的內涵。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提出了“時運交移,質文代變”[6]的美學觀點,即由于時代的改變,崇尚質樸或文華的風格也會隨之改變。劉勰的“質文代變”意指隨著時代風氣的轉變,文學作品中時而會呈現(xiàn)出華美的特征,時而又具有質樸的特點,而這種美學風貌的轉變實質上就是一種時代風格的體現(xiàn)[7]。南北朝時期,繪畫和文學“重文輕質”。姚最提出“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是想表達繪畫風格從質樸(沿古意)到文華也因時代不同而發(fā)生改變。2.“文變今情”思想在其論述中的具體體現(xiàn)姚最在《續(xù)畫品》的序中寫道:“夫調墨染翰,志存精謹。課茲有限,應彼無方?!盵4]112姚最認為,作畫時調墨染色是務必精細嚴謹?shù)?,雖然這樣的學習方式十分有限,但應用起來(形式)卻是無限的。時代在發(fā)展,繪畫也在不斷發(fā)展,畫家身處的社會背景、生活方式、所學技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突破舊的表現(xiàn)形式,就必須有新的技巧。姚最不僅強調繪畫創(chuàng)作時態(tài)度的嚴謹性,而且指出繪畫技法變化的重要性?!独m(xù)畫品》品評謝赫時寫道:“麗服靚裝,隨時變改,直眉曲鬢,與世事新,別體細微,多自赫始。”[4]114姚最稱,從謝赫開始畫人物時,畫家能夠隨時改變所畫人物的艷麗服飾和裝束,并且人物細微的卷毛、鬢發(fā)與世俗事物的變化也不斷更新。從姚最對謝赫能夠畫當時新事物的稱贊和評價來看,他十分贊成謝赫這樣的繪畫方式。在評價焦寶愿時,他認為:“衣文樹色,時表新異,點黛施朱,重輕不失。”[4]117焦寶愿在畫人物服飾的紋理與樹的顏色時,經常有奇特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對于點黛施朱的輕重拿捏十分恰當。姚最評價這兩個人,稱贊了他們在畫人物時使用的技法能夠結合當下的新事物,使畫面新奇??梢钥闯?,姚最認為繪畫藝術的形式(表象)不僅要體現(xiàn)當下,而且要能夠跟隨當下新事物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在評價解蒨時,姚最稱贊他“通變巧捷”。“通”就是繼承傳統(tǒng),“變”就是創(chuàng)新[8]。解蒨“全法蘧章,筆力不逮,通變巧捷,寺壁最長”[4]118。這說明解蒨作畫并不能稱得上好,因為他作畫完全遵循繪畫的章法,筆力也有些不及。可他的獨特之處在于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又能創(chuàng)造性地變通畫法,因而能很好地創(chuàng)作寺壁之畫。可以看出,姚最十分重視繪畫形式、畫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姚最評價劉璞“胤祖之子,少習門風”,但“至老筆法,不渝前制”。劉璞年少時學習他父親的畫風,但是他無法超越他父親,到老時筆法都未能改變前制。這說明他被前人的畫風限制了,沒能走出一條異于前人、屬于自己的新道路。姚最《續(xù)畫品》中影響較大的美學觀點是“心師造化”和“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靶膸熢旎泵鞔_了“心”作為繪畫創(chuàng)作的核心地位,而“造化”意味著宇宙的萬物和變化,且“課茲有限,應彼無方”,生動表達出事物的多樣性和變化性?!靶貞选卑叭f象”,通過“毫翰”這個媒介表現(xiàn)出來。其實,“文變今情”與序文的核心美學觀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在于應時而變,“心”與“萬象”也在變化,本質的變化要通過外在的形式表現(xiàn),而繪畫形式的變化必然會有創(chuàng)新出現(xiàn)?!拔淖兘袂椤本o緊圍繞序文的主題進行闡述,后續(xù)展開的對于繪畫本質的論述和對各個畫家的評價,充分且傾向明確。不論是從內涵表達還是從結構邏輯看,第一句開門見山的闡述都十分透辟且深刻。
三、“文變今情”美學思想對當今繪畫藝術的啟發(fā)
朝代更替、社會動亂,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思想突破了前人的桎梏。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使繪畫形式不斷變換,繪畫風格更趨于多樣,繪畫內容和形式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清朝畫家石濤曾說:“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盵9]筆墨是中國畫的表達形式,筆墨的表現(xiàn)形式也要跟隨時代,像詩文風氣一樣隨時代的變更而改變。20世紀20年代,林風眠就提出“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的主張。在新時代的變革之中,新的藝術探索需要藝術家的努力。畫家朱德群在畫油彩時,以單色油彩的渲染變化創(chuàng)造出“黑、白、濃、淡、干、濕”六彩,這就兼具了水彩的輕盈流動與焦墨枯筆的深沉(圖1)。姚最提出“課茲有限,應彼無方”的觀點。步入新的時代,各種各樣的繪畫技法有更多的變化,可每個時代都有自身的特點,欲達到變古通今的革新目的,便不可囿于成法。因此,繪畫創(chuàng)作不能僅僅依靠固有的表現(xiàn)形式,而是要以新的技法體現(xiàn)其本質內涵,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今畫家也要緊隨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從西方文化中汲取靈感,運用新的技術,創(chuàng)作出適合當下受眾的作品。姚最作為前人,強調繪畫創(chuàng)作的關鍵在于既要沿襲古意,又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巧妙變化形式。他主張繪畫形式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理念,對于當下的繪畫藝術有著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參考文獻:
[1]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0:775-776.
[2]陳祎瑋.《續(xù)畫品》校證及相關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8.
[3](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卷四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1:844-845.
[4]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三集第六輯[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5](春秋)孔丘.論語·雍也//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1.
[6](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392.
[7]張顥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文質論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0:27.
[8]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修訂版)[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297.
[9](清)石濤.石濤畫跋//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明—清)[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320.
作者:謝倩玉 孫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