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洲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3:17: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梨洲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梨洲史學研究論文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歷史學家。撰有《明夷待訪錄》1卷、《明儒學案》62卷、《南雷文定》32卷、《行朝錄》九種以及《南雷詩歷》等,編有《明文?!?82卷。
作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黃宗羲一直糾纏著眾多學者的情懷。有關(guān)他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大多圍繞其民主思想啟蒙思想進行闡發(fā)。究其原委,概因《明夷待訪錄》對清末民初的思想學術(shù)影響極大,而這段時期的思想學術(shù)可謂20世紀中國學術(shù)研究的風向標。研究梨洲史學的文章相對集中于以下兩端:第一,突出他對學術(shù)史的貢獻。梁啟超把他和司馬遷、杜佑、袁樞、司馬光、鄭樵并稱為中國史學史上的六君子,理由就是他“創(chuàng)為學史之格”。(注: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之九·新史學·中國之舊史》,中華書局1989年版。)倉修良也大力張揚此見,認為“黃宗羲在史學方面的貢獻,今天所能看到的最顯著者自然莫過于《明儒學案》的著作”。(注:《黃宗羲的史學貢獻》,載吳光主編《黃宗羲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樓毅生在《論黃宗羲的史學思想及其影響》一文也認為:“黃宗羲在史學上最杰出的貢獻,是他對學術(shù)思想史的研究。”(注:樓毅生:《論黃宗羲的史學思想及其影響》,《河北學刊》1995年第6期。)第二,強調(diào)其對明史的貢獻。杜維運的《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史學之興起》,湯綱的《黃宗羲與<明史>》、《<明文海>初探》,陳恭祿《<弘光朝實錄>的作者及史料價值》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
把黃宗羲的政治思想與史學思想分割開來,這可能是一種誤解。梁啟超在把黃氏推為清代史學之祖時,認為“其最有影響于近代思想者,則《明夷待訪錄》也”。(注: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頁。)到了金毓黻那里,《明夷待訪錄》則完全與史學脫離了干系。金氏認為:“或以所著《明夷待訪錄》見推,此概寄其政治思想,而無與史學者也?!?注:金毓黻:《中國史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頁。)其后學者多持此見。80年代后,研究者逐漸認識到《明夷待訪錄》的史學意義。白壽彝認為:“黃宗羲晚年著《明儒學案》,……是學術(shù)史的一種體裁,在中國史學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但黃宗羲更大的貢獻,是他的《明夷待訪錄》。這部書篇幅不大,但它尖銳地揭露、批判封建政體的腐朽。這是反對封建專制的一部破天荒的著作。這一向被認為是一部政論書,實際上也是一部史論書。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史學上的光輝著作?!?注: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頁。)白先生的看法要言不凡,切中要害。不過,即使90年代,在有關(guān)黃宗羲史學的研究論文中,對這一點仍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總體說來,以往的研究觸及到了梨洲史學活動的方方面面,但對其史學的核心內(nèi)容表述得不夠充分。梨洲史學的核心內(nèi)容應是:史學家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一個歷史學家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外化。表現(xiàn)到行動層面,就是不遺余力地搜集和保存史料,以求保存歷史軌跡的真實(歷史感);就是苦心孤詣地探求明朝覆亡的因緣,以求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健現(xiàn)實的社會(時代感);就是對現(xiàn)實的大力抨擊與對理想社會的精神構(gòu)造,以求啟蒙未來(超時代性)。以上是黃宗羲一生史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梨洲史學的三個特點,茲論述于下:
“國可滅,史不可滅”的歷史感
黃宗羲對明清之際歷史日就零落蕪沒的狀況至為傷懷。他說:“嘗讀宋史所載二王之事,何其略也!夫其立國亦且二年,文、陸、陳、謝之外,豈遂無人物?顧問陸君實有日記,鄧中甫有《填海錄》,吳立夫有《桑海遺錄》,當時與文、陸、陳、謝同時之人,必有見其中者,今亦不聞存于人間矣。國可滅,史不可滅。后之君子,能無憾耶?”(注:《黃梨洲文集》,《戶部貴州清吏司主事兼經(jīng)筵日講官次公董公墓志銘》。)這種強烈的歷史感促使他一生以保存歷史為己任,“后死之責,誰任之乎?”(注: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二卷,《弘光實錄抄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他通過各種途徑保存所能了解的史實。無論是搜集整理史料、撰寫碑文墓表、書寫詩文,還是編撰史著、編選明人文集,莫不寄托著存史的信念。
梨洲史學研究論文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歷史學家。撰有《明夷待訪錄》1卷、《明儒學案》62卷、《南雷文定》32卷、《行朝錄》九種以及《南雷詩歷》等,編有《明文?!?82卷。
作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黃宗羲一直糾纏著眾多學者的情懷。有關(guān)他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大多圍繞其民主思想啟蒙思想進行闡發(fā)。究其原委,概因《明夷待訪錄》對清末民初的思想學術(shù)影響極大,而這段時期的思想學術(shù)可謂20世紀中國學術(shù)研究的風向標。研究梨洲史學的文章相對集中于以下兩端:第一,突出他對學術(shù)史的貢獻。梁啟超把他和司馬遷、杜佑、袁樞、司馬光、鄭樵并稱為中國史學史上的六君子,理由就是他“創(chuàng)為學史之格”。(注: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之九·新史學·中國之舊史》,中華書局1989年版。)倉修良也大力張揚此見,認為“黃宗羲在史學方面的貢獻,今天所能看到的最顯著者自然莫過于《明儒學案》的著作”。(注:《黃宗羲的史學貢獻》,載吳光主編《黃宗羲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樓毅生在《論黃宗羲的史學思想及其影響》一文也認為:“黃宗羲在史學上最杰出的貢獻,是他對學術(shù)思想史的研究?!?注:樓毅生:《論黃宗羲的史學思想及其影響》,《河北學刊》1995年第6期。)第二,強調(diào)其對明史的貢獻。杜維運的《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史學之興起》,湯綱的《黃宗羲與<明史>》、《<明文海>初探》,陳恭祿《<弘光朝實錄>的作者及史料價值》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
把黃宗羲的政治思想與史學思想分割開來,這可能是一種誤解。梁啟超在把黃氏推為清代史學之祖時,認為“其最有影響于近代思想者,則《明夷待訪錄》也”。(注: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頁。)到了金毓黻那里,《明夷待訪錄》則完全與史學脫離了干系。金氏認為:“或以所著《明夷待訪錄》見推,此概寄其政治思想,而無與史學者也?!?注:金毓黻:《中國史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頁。)其后學者多持此見。80年代后,研究者逐漸認識到《明夷待訪錄》的史學意義。白壽彝認為:“黃宗羲晚年著《明儒學案》,……是學術(shù)史的一種體裁,在中國史學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但黃宗羲更大的貢獻,是他的《明夷待訪錄》。這部書篇幅不大,但它尖銳地揭露、批判封建政體的腐朽。這是反對封建專制的一部破天荒的著作。這一向被認為是一部政論書,實際上也是一部史論書。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史學上的光輝著作?!?注: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頁。)白先生的看法要言不凡,切中要害。不過,即使90年代,在有關(guān)黃宗羲史學的研究論文中,對這一點仍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總體說來,以往的研究觸及到了梨洲史學活動的方方面面,但對其史學的核心內(nèi)容表述得不夠充分。梨洲史學的核心內(nèi)容應是:史學家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一個歷史學家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外化。表現(xiàn)到行動層面,就是不遺余力地搜集和保存史料,以求保存歷史軌跡的真實(歷史感);就是苦心孤詣地探求明朝覆亡的因緣,以求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健現(xiàn)實的社會(時代感);就是對現(xiàn)實的大力抨擊與對理想社會的精神構(gòu)造,以求啟蒙未來(超時代性)。以上是黃宗羲一生史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梨洲史學的三個特點,茲論述于下:
“國可滅,史不可滅”的歷史感
黃宗羲對明清之際歷史日就零落蕪沒的狀況至為傷懷。他說:“嘗讀宋史所載二王之事,何其略也!夫其立國亦且二年,文、陸、陳、謝之外,豈遂無人物?顧問陸君實有日記,鄧中甫有《填海錄》,吳立夫有《桑海遺錄》,當時與文、陸、陳、謝同時之人,必有見其中者,今亦不聞存于人間矣。國可滅,史不可滅。后之君子,能無憾耶?”(注:《黃梨洲文集》,《戶部貴州清吏司主事兼經(jīng)筵日講官次公董公墓志銘》。)這種強烈的歷史感促使他一生以保存歷史為己任,“后死之責,誰任之乎?”(注: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二卷,《弘光實錄抄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他通過各種途徑保存所能了解的史實。無論是搜集整理史料、撰寫碑文墓表、書寫詩文,還是編撰史著、編選明人文集,莫不寄托著存史的信念。
浙東史學研究論文
自章學誠《文史通義》有專篇論述“浙東學術(shù)”以來,梁啟超、錢穆、何炳松、陳訓慈、金毓黻、劉節(jié)、杜維運、朱仲玉、葉建華等學者對浙東學術(shù)的精華“浙東史學”都有論及。但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學術(shù)范疇,至今尚未有大致統(tǒng)一的認識。上述學者的論述,或偏重于某一個時期,或著眼于浙東的某一個地區(qū),或研究一二個重要學人。本文在上述各家看法的基礎(chǔ)上,試把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不斷發(fā)展的史學流派進行研究,并概括其史學學術(shù)特點,以期說明它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一、浙東學派與浙東史學
在浙東這個地域范圍內(nèi),自宋代以來出現(xiàn)了諸如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以楊簡為代表的“四明學派”、以王守仁為代表的“姚江學派”、以及黃宗羲開其先,萬斯同、全祖望繼其后的史學流派,這些派別歷來被稱作“浙學”、“浙東學派”、“浙東史學”。
各種名稱的出現(xiàn)是與一定的歷史時期相聯(lián)系的。最早提出“浙學”的是朱熹。朱熹說:“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卻專是功利”。當時的永嘉學派、永康學派、金華學派在思想上相通,都講求功利,與朱熹有較大的分歧,朱熹將它們統(tǒng)稱為“浙學”。至明末清初,浙西顧炎武異軍突起,與黃宗羲并稱為開國儒宗?!罢銝|貴專家,浙西尚博雅”(注:章學誠:《文史通義》內(nèi)篇二《浙東學術(shù)》。),浙學遂有“浙東”、“浙西”之分。首倡“浙東學派”的是黃宗羲(注:《移史館論不宜立理學傳書》,見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第一卷,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177頁。),及至有清一代,史學領(lǐng)域為浙東學派所獨擅,如梁啟超所言:“浙東學風,自梨洲(黃宗羲)、季野(萬斯同)、謝山(全祖望)以至章實齋(學誠),厘然自成一系統(tǒng),而其貢獻最大者實在史學?!?注: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故這一學派又被稱之為“浙東史學”亦順理成章。
誠然,“浙東學術(shù)”和“浙東史學”還是有差別的,“學術(shù)”的范圍比史學大,并包含了史學。但浙東學術(shù)的精髓在于史學,這已是歷代學者所公認的。朱熹所說的“浙學”,就是偏重在史學上說的。他說:“浙間學者推尊《史記》,以為先黃老,后《六經(jīng)》,此自是太史談之學”(注:《朱子語類》卷122。)。又說:“伯恭(呂祖謙)之學大概尊《史記》,不然則與陳同甫(陳亮)說不合。同甫之學正是如此”(注:《宋元學案》卷52)。章學誠說:“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又說:“南宋以來,浙東儒者,講性命者,多攻史學,歷有師承。宋明兩朝,記載皆稿薈于浙東,史館取為依據(jù)?!币虼丝梢赃@樣說,對浙東學派的研究離不開對浙東史學的研究,而浙東史學,又是有特定的學術(shù)思想所指導的史學。
從陳訓慈1931年《清代浙東之史學》一文問世以來,“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學術(shù)范疇進行研究,已被后來的學者所認同和接受,不少史學著作對浙東史學有專題介紹,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它的源流。
浙東史學研究論文
自章學誠《文史通義》有專篇論述“浙東學術(shù)”以來,梁啟超、錢穆、何炳松、陳訓慈、金毓黻、劉節(jié)、杜維運、朱仲玉、葉建華等學者對浙東學術(shù)的精華“浙東史學”都有論及。但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學術(shù)范疇,至今尚未有大致統(tǒng)一的認識。上述學者的論述,或偏重于某一個時期,或著眼于浙東的某一個地區(qū),或研究一二個重要學人。本文在上述各家看法的基礎(chǔ)上,試把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不斷發(fā)展的史學流派進行研究,并概括其史學學術(shù)特點,以期說明它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一、浙東學派與浙東史學
在浙東這個地域范圍內(nèi),自宋代以來出現(xiàn)了諸如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以楊簡為代表的“四明學派”、以王守仁為代表的“姚江學派”、以及黃宗羲開其先,萬斯同、全祖望繼其后的史學流派,這些派別歷來被稱作“浙學”、“浙東學派”、“浙東史學”。
各種名稱的出現(xiàn)是與一定的歷史時期相聯(lián)系的。最早提出“浙學”的是朱熹。朱熹說:“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卻專是功利”。當時的永嘉學派、永康學派、金華學派在思想上相通,都講求功利,與朱熹有較大的分歧,朱熹將它們統(tǒng)稱為“浙學”。至明末清初,浙西顧炎武異軍突起,與黃宗羲并稱為開國儒宗?!罢銝|貴專家,浙西尚博雅”(注:章學誠:《文史通義》內(nèi)篇二《浙東學術(shù)》。),浙學遂有“浙東”、“浙西”之分。首倡“浙東學派”的是黃宗羲(注:《移史館論不宜立理學傳書》,見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第一卷,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177頁。),及至有清一代,史學領(lǐng)域為浙東學派所獨擅,如梁啟超所言:“浙東學風,自梨洲(黃宗羲)、季野(萬斯同)、謝山(全祖望)以至章實齋(學誠),厘然自成一系統(tǒng),而其貢獻最大者實在史學。”(注: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故這一學派又被稱之為“浙東史學”亦順理成章。
誠然,“浙東學術(shù)”和“浙東史學”還是有差別的,“學術(shù)”的范圍比史學大,并包含了史學。但浙東學術(shù)的精髓在于史學,這已是歷代學者所公認的。朱熹所說的“浙學”,就是偏重在史學上說的。他說:“浙間學者推尊《史記》,以為先黃老,后《六經(jīng)》,此自是太史談之學”(注:《朱子語類》卷122。)。又說:“伯恭(呂祖謙)之學大概尊《史記》,不然則與陳同甫(陳亮)說不合。同甫之學正是如此”(注:《宋元學案》卷52)。章學誠說:“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又說:“南宋以來,浙東儒者,講性命者,多攻史學,歷有師承。宋明兩朝,記載皆稿薈于浙東,史館取為依據(jù)?!币虼丝梢赃@樣說,對浙東學派的研究離不開對浙東史學的研究,而浙東史學,又是有特定的學術(shù)思想所指導的史學。
從陳訓慈1931年《清代浙東之史學》一文問世以來,“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學術(shù)范疇進行研究,已被后來的學者所認同和接受,不少史學著作對浙東史學有專題介紹,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它的源流。
浙東史學研究論文
自章學誠《文史通義》有專篇論述“浙東學術(shù)”以來,梁啟超、錢穆、何炳松、陳訓慈、金毓黻、劉節(jié)、杜維運、朱仲玉、葉建華等學者對浙東學術(shù)的精華“浙東史學”都有論及。但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學術(shù)范疇,至今尚未有大致統(tǒng)一的認識。上述學者的論述,或偏重于某一個時期,或著眼于浙東的某一個地區(qū),或研究一二個重要學人。本文在上述各家看法的基礎(chǔ)上,試把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不斷發(fā)展的史學流派進行研究,并概括其史學學術(shù)特點,以期說明它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一、浙東學派與浙東史學
在浙東這個地域范圍內(nèi),自宋代以來出現(xiàn)了諸如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以楊簡為代表的“四明學派”、以王守仁為代表的“姚江學派”、以及黃宗羲開其先,萬斯同、全祖望繼其后的史學流派,這些派別歷來被稱作“浙學”、“浙東學派”、“浙東史學”。
各種名稱的出現(xiàn)是與一定的歷史時期相聯(lián)系的。最早提出“浙學”的是朱熹。朱熹說:“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卻專是功利”。當時的永嘉學派、永康學派、金華學派在思想上相通,都講求功利,與朱熹有較大的分歧,朱熹將它們統(tǒng)稱為“浙學”。至明末清初,浙西顧炎武異軍突起,與黃宗羲并稱為開國儒宗?!罢銝|貴專家,浙西尚博雅”(注:章學誠:《文史通義》內(nèi)篇二《浙東學術(shù)》。),浙學遂有“浙東”、“浙西”之分。首倡“浙東學派”的是黃宗羲(注:《移史館論不宜立理學傳書》,見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第一卷,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177頁。),及至有清一代,史學領(lǐng)域為浙東學派所獨擅,如梁啟超所言:“浙東學風,自梨洲(黃宗羲)、季野(萬斯同)、謝山(全祖望)以至章實齋(學誠),厘然自成一系統(tǒng),而其貢獻最大者實在史學?!?注: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故這一學派又被稱之為“浙東史學”亦順理成章。
誠然,“浙東學術(shù)”和“浙東史學”還是有差別的,“學術(shù)”的范圍比史學大,并包含了史學。但浙東學術(shù)的精髓在于史學,這已是歷代學者所公認的。朱熹所說的“浙學”,就是偏重在史學上說的。他說:“浙間學者推尊《史記》,以為先黃老,后《六經(jīng)》,此自是太史談之學”(注:《朱子語類》卷122。)。又說:“伯恭(呂祖謙)之學大概尊《史記》,不然則與陳同甫(陳亮)說不合。同甫之學正是如此”(注:《宋元學案》卷52)。章學誠說:“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又說:“南宋以來,浙東儒者,講性命者,多攻史學,歷有師承。宋明兩朝,記載皆稿薈于浙東,史館取為依據(jù)?!币虼丝梢赃@樣說,對浙東學派的研究離不開對浙東史學的研究,而浙東史學,又是有特定的學術(shù)思想所指導的史學。
從陳訓慈1931年《清代浙東之史學》一文問世以來,“浙東史學”作為一個學術(shù)范疇進行研究,已被后來的學者所認同和接受,不少史學著作對浙東史學有專題介紹,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它的源流。
避暑旅游區(qū)園林建筑特點
“避暑山莊學”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清史研究所長戴逸先生提出來的。1983年,他以《應該建立“避暑山莊學”》為題撰文,提出了建立“避暑山莊學”的構(gòu)想。并且,信心十足地說:“我們一定能夠建立起這門新的學科”。顧名思義,“避暑山莊學”是以避暑山莊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這門“新的學科”,其主要內(nèi)容屬于社會科學中的學問。胡適先生在《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中說:“凡成一種科學的學問,必有一個系統(tǒng),決不是一些零碎堆徹的知識”。“避暑山莊學”,同其他社會科學的學問一樣,也應該是有系統(tǒng)的知識。多年來,避暑山莊研究領(lǐng)域,由于許多學者的努力,發(fā)表和出版了不少論文和專著。這些論著,既含有關(guān)避暑山莊方面的知識,也包容不少學術(shù)理論,它們?yōu)椤氨苁钌角f學”的建立與完善奠定了基礎(chǔ)?,F(xiàn)在避暑山莊研究領(lǐng)域,需要有這樣一本著作:它能把避暑山莊研究中“零碎堆徹”的知識和學術(shù)理論問題,從橫向和縱深方面系統(tǒng)化,并能把過去、現(xiàn)在和今后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從總體上反映出“避暑山莊學”的狀貌,并能發(fā)揮一定的引導作用。聞名中外的避暑山莊,也被稱之為清帝夏宮或承德離宮。戴逸先生在《應該建立“避暑山莊學”》一文中說,“避暑山莊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她屬于建筑學科的研究對象,但也不僅僅屬于建筑學科;她屬于園林藝術(shù),但又不僅僅屬于園林;她屬于宗教、民族、歷史學;但又不僅僅屬于這些學科。我認為,避暑山莊是與許多學科相關(guān)的一種綜合性學科?!惫P者對戴逸先生這段話的理解是:避暑山莊包容建筑藝術(shù)、園林藝術(shù)、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shù)成份,并與諸多學科相關(guān)聯(lián)。因此,對避暑山莊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本文從園林角度,對避暑山莊的園林藝術(shù)特征進行探討,并從六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峰巒岑嶺,爭奇競秀
山水是中國古典園林第一要素,任何一座中國古典園林,都是與山有關(guān)聯(lián)的。但是,避暑山莊的山,它所占據(jù)的地位更為突出,是哪一座園林也難以與其相比擬的??滴趸实垡浴氨苁钌角f”四字題額,它所表現(xiàn)的重點就是“山”。避暑山莊“以山得名”,就是因為這里的山多。避暑山莊外,可以說是群山環(huán)列。據(jù)《熱河志》記載:“山莊西北隅最高處,一峰拔起,構(gòu)亭其上,圣祖題額曰‘四面云山’,聯(lián)曰:‘山高先得月,嶺峻自風來’。是亭切漢凌霄,群山拱揖,各開生面。東眺天橋,云垂檐際,南則玉冠諸峰,望如屏列;北則金山、黑山屹峙;廣仁嶺迤西諸峰,盤礴壯大案衍,絡繹奔赴。憑虛縱覽,萬景天合?!薄稛岷又尽匪?,指出避暑山莊外,諸峰環(huán)列,東西南北環(huán)拱著各種狀態(tài)、各種風貌的峰巒岑嶺。山莊之東有形如彩虹的天橋山,上接云天。南有如戴玉冠的高峰及其山勢逶迤的崗嶺,遠望猶如排列在那里的畫屏,北有金山與黑山,氣勢雄渾。莊之西,以廣仁嶺為代表的峰巒,連綿橫列。避暑山莊不僅山莊外有如此之多的山,山莊內(nèi)的山與平原區(qū)、湖泊區(qū)相比,其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564萬平方米的避暑山莊內(nèi),層巒疊翠的山,約占山莊總面積77%。避暑山莊,不僅山多,而且峰奇。這里有許許多多的奇峰怪石,散落在環(huán)山莊層巒復嶺之中。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怪石,有的像棒槌,有的像羅漢、有的像僧冠,有的像蛤蟆,有的像駱駝,有的像雞冠,有的像天橋,有的像椅子,有的像酒壺,還有的像蹲在峰頂上的猴子……。在眾多的奇峰異石之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磬錘峰,它上粗下細,確如僧人敲磬的木錘,又像民間用來錘衣的棒槌。俗稱棒槌山的怪石,它比非洲納米比亞“上帝拇指”顯得更為奇特。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座光禿禿的怪石的半腰,橫插著一株枝葉紛繁的老桑樹,使其在晴空的映襯下,構(gòu)成一幅奇美的畫面??滴踉凇跺N峰落照》詩中寫道:“縱目湖山千載留,白云枕澗報深秋。巉巖自有爭佳處,未若此峰景最幽。”康熙站在錘峰落照亭上東望所見景象,引起他思緒萬千。在他看來,千年以前就已經(jīng)用文字記載下來的磬錘峰,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景色極為優(yōu)美。天下奇峰異石,都有可以與他山媲美的優(yōu)勢,但誰都比不上磬錘峰的景色最為清幽秀美。在康熙的筆下,不僅有贊美磬錘峰的詩,還有許多描繪和頌揚山莊峰巒岑嶺、爭奇競秀的篇章。比如他在《四面云山》一詩中說:“殊狀崔嵬里,蘭衢入好詩。遠岑如競秀,近嶺似爭奇?!彼拿嬖粕骄痈吲R下,站在敞亭里,不僅能近觀山莊內(nèi)秀景,而且可以遙望山莊外奇峰異石。因而,他置身于四面云山亭里,常被山莊內(nèi)外連成一氣、融為一體的山巒秀景所吸引,于是寫下“遠岑如競秀,近嶺似爭奇”的詩句。同皇祖康熙一樣,乾隆也非常喜愛山莊內(nèi)外的山。他在賦詩,或題寫額聯(lián)時,不僅歌頌山莊之山的奇美與峻秀,而且運用比喻的手法,贊美這里山巒秀景勝于仙境,比如他為水心榭題寫的橫額“圓嵩澄霞”、“閬風滌翠”,都是說群山環(huán)抱的避暑山莊猶如仙境。前者是說,霞光映照山莊峰巒碧水,美如佛教勝地的嵩山;后者是說,山莊內(nèi)外高聳的峰巒,就像昆侖閬風仙山青翠欲滴。言外之意,山莊內(nèi)外有秀美的山巒,這里猶如仙境。透過康熙的詩和乾隆的題額,可以體會到峰巒岑嶺、爭奇競秀,是避暑山莊園林藝術(shù)的一大特征。
二、峰落湖心,山水相連
避暑山莊,“以山得名,勝趣實在水”。如意湖、上湖、下湖、澄湖以及銀湖、鏡湖、西湖(內(nèi)湖)、半月湖構(gòu)成的水面,號稱十里塞湖。遠望塞湖之水,波平如鏡;近觀湖區(qū)風光,美如畫卷。筑于微波漣漪湖水之中的長堤,蜿蜒曲折,徑分三枝,連接著環(huán)碧、如意洲、月色江聲三個洲島,“形若芝英、若云朵、復若如意”。洲島錯落的湖區(qū)風光,最引人注目的是:峰落湖心,山水相依,這就形成了避暑山莊園林藝術(shù)的第二大特征??滴趸实?,在《泉源石壁》詩序中引用朱熹兩句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在說明山莊的湖水清澈潔凈,是因為有充足的水源。據(jù)文物局徐興志在《巧于自然理山水》一文中介紹:山莊水系來源,主要三個途徑。一為熱河平地涌泉,這是湖區(qū)水的來源之一。二為山區(qū)眾多山泉與溪水徑流,為湖區(qū)增添水量。三為武列河與獅子溝河的引入,這是山莊湖水的主要來源。避暑山莊內(nèi),有許多山泉。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如今的避暑山莊,自然山泉溪水大減,但著名的熱河泉仍然不斷地從地下涌出甘美清澈的泉水。積聚成池的熱河泉水,直接流入山莊的澄湖,常年為湖區(qū)補充水量。當年引武列河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武列河是由固都爾呼河、茅溝河、賽音郭勒河匯合而成,繞避暑山莊之東,南流折入灤河。
據(jù)避暑山莊文物研究所張雙秋在《惟有源頭活水來》一文中介紹:康熙皇帝為建造避暑山莊選址時,曾經(jīng)考察過水系,發(fā)現(xiàn)武列河不僅水源充足,而且沿途有很多熱泉。建造山莊之初,為了引武列河入園,在山莊東北隅設水閘,閘上建閣,康熙命名“暖流暄波”,并列入康熙三十六景之中。武列河水,經(jīng)暖流暄波流入山莊,沿山莊北山山麓流淌。當年,山莊北山崖壁間,噴射出一股泉流,落到山腳下,形成半月湖。引入山莊內(nèi)的武列河水,經(jīng)水渠流淌至此與半月湖匯合,然后再經(jīng)水渠西行,匯入松云峽之山泉,流到文津閣分為兩支。一支順水渠沿山根向南流,至梨樹峪與涌翠巖瀑布匯合,然后繼續(xù)南行注入西湖(內(nèi)湖)。另一支沿文津閣東側(cè)南行,也注入西湖。山莊西湖與中部湖區(qū)的如意湖、上湖、下湖是相通的。引入的武列河水,經(jīng)西湖輸送給中部湖區(qū)的幾片湖泊,并通過水心榭下八孔閘入銀湖,再通過德匯門東的五孔閘泄出。上有不斷引入的水源,下有日夜泄出的水流,因而山莊內(nèi)的湖水不僅豐盈,而且是不停流動的活水。山泉多,溪水清,湖水盈,為山莊建造美景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水本無形,得山而媚,山水相依,可顯一園之精髓。避暑山莊周圍環(huán)山,園中的湖水波平如鏡;青峰翠嶺倒影于湖水中,呈現(xiàn)出山水相融的狀貌。這虛實結(jié)合的優(yōu)美意境,常常吸引康熙或乾隆皇帝,于湖堤岸邊流連忘返??滴踉凇冻尾ǒB翠》詩序中說:“如意洲之后,小亭臨湖,湖水清漣澈底。北面層巒重掩,云簇濤涌,特開屏障。扁舟過此,輒為流連?!鼻∫苍鵀椤冻尾ǒB翠》賦詩“峰翠落湖心,悠然意與深。游魚尋覓樹,飛鳥迓迷林?!痹谇〉墓P下,青翠的山峰,倒影于澄湖之中,層層疊疊,使湖水顯得更為透碧深遠。因為湖水清澈透碧,山巒上樹木草叢,倒影于湖水中,其紛繁的枝葉十分真切,致使游魚和飛鳥都產(chǎn)生錯覺?!坝昔~尋覓樹,飛鳥迓迷林”,既描繪魚和鳥都把倒影中的樹木枝葉誤以為真,又表現(xiàn)詩人因為迷戀眼前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而久久不肯離去,專心致志地欣賞水中畫面。山莊周圍,不僅山巒層迭,而且有形態(tài)各異的奇峰異石,磬錘峰就是其中最奇特的怪石。奇特之峰,其態(tài)在變,水之流動宛轉(zhuǎn)之致,更顯山石變幻之妙。為了在山莊內(nèi)欣賞磬錘峰,康熙在接近湖區(qū)的西嶺上建造了“錘峰落照”亭。乾隆在《賦得錘峰落照》一詩中寫道:“一柱標云漢,千峰最上層。亭亭明夕照,煜煜蔚霞蒸。落景連空翠,騰光入碧澄。西岸翻直影,東戶引閑憑?!表噱N峰像一根挺立在空中的石柱,直插云天,它高高地立于千峰萬嶺的最上層。夕陽返照,亭亭玉立的磬錘峰,閃著耀眼的光輝。它倒影于山莊內(nèi)的湖水之中,隨著碧波蕩漾,時曲時直,韻味無窮。其實,磬錘峰影落湖心所構(gòu)成的山水相連的畫面,不用登錘峰落照亭也可看見。每當夕陽西斜,漫步在芝徑云堤上,磬錘峰的水中倒影極為清晰,令人感到這虛實結(jié)合、山水相連的景象,真是妙不可言。
新史學思潮經(jīng)世功能研究論文
史學經(jīng)世與求真,是史學研究中由來已久的命題。延至近代,因社會的急劇變遷及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發(fā)展進程,這一命題不斷改變著其形態(tài)。在20世紀初新史學思潮中,關(guān)于史學經(jīng)世功能的認識,是其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考察這一時期新史家的史學理論與實踐,剖析其內(nèi)涵、特點及在學術(shù)思想上的表現(xiàn)形式,衡估其得失,對于當代的史學建設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面臨著帝國主義豆剖瓜分空前的民族危機,出現(xiàn)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救亡高潮,先后登臺的有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并相繼發(fā)動了和辛亥革命。與此相適應,在史界形成了一股富有生氣的新史學思潮。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倡導新史學的第一人,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號,革命派或進步學者也相繼發(fā)出“史界革命”和“史學革新”的吶喊,由此中國近代史學發(fā)生了激變,關(guān)于史學經(jīng)世功能的認識也產(chǎn)生了新的飛躍。
康有為作為“公車上書”的主角,后來成為維新派的領(lǐng)袖。據(jù)《康南海自編年譜》說,他二十七歲時就已確認救世的深沉使命,“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以是為道術(shù),以是為行己”[1](p.118),顯示其早年的學術(shù)取向主要是經(jīng)世致用。他以今文經(jīng)學的“通經(jīng)致用”,作為政治改革的思想武器,撰寫了《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舉起“孔子改制立教”的旗幟,號召摧毀傳統(tǒng)的“偽經(jīng)”“新學”,在思想、學術(shù)界刮起了一股大颶風。作為中國近代新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梁啟超于1901—1902年先后發(fā)表《中國史序論》和《新史學》,在這兩篇具有綱領(lǐng)性的史學理論文章中,猛烈抨擊封建史學,倡導“史學革命”,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有關(guān)史學功用、歷史哲學、史學方法等主張。梁啟超說:“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fā)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2](p.1)認為著書貴有宗旨,史著既不是為若干陳死人作紀念碑,也不是為過去的事實作歌舞劇,“將使今世之人鑒之、裁之,以為經(jīng)世之用也?!盵2](p.3)并大聲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盵2](p.7)他從理論上將史學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史乎史乎,其責任至重”,把史學的作用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他認為,史家的職責在于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著重說明歷史演變的因果關(guān)系,以求得其“公理公例”,而“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為理論之美觀而已,將以施諸實用焉,將以貽諸將來者焉?!盵2](p.11)在理論上為新史學闡明了方向,其中貫徹著鮮明的資產(chǎn)階級史學功用觀。
繼起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同樣十分強調(diào)史學的重要性及其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以革命家而兼學者的章太炎,他自述“遭世衰微,不忘經(jīng)國,尋求政術(shù),歷覽前史?!盵3]認為史學的興廢,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民族的盛衰存亡,提出:“研究一國文化,當以歷史學為最重要?!盵4](p.757)“歷史的用處,不專在辦事。只在看了歷史,就發(fā)出許多愛國心來,是最大的用處?!盵5]并主張“以歷史民族之義提倡光復”[6](p.557),為反帝反清斗爭服務。留日學生曾鯤化在所撰《中國歷史》中指出:“歷史學者,為學界最宏富最遠大最切要之學科,社會上之龜鑒,文明開化之原理,國民愛國心之主動力也”[7]。認為史家之職,即在記錄人群所表現(xiàn)于社會之生活運動,及其起源、發(fā)達、變遷之大勢,“使后人龜鑒之,圭臬之,而損益、而調(diào)劑、而破壞、而改造、而進化者也。”[8]辛亥時期的國粹派史家,受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等人思想的影響,主張經(jīng)世與學術(shù)、義理與考據(jù)并重,而以經(jīng)世應務、“明體達用”為旨歸。如陳黻宸在《獨史》中指出:“國而無史,是謂廢國;人而棄史,是為痿人?!盵9]還提出了“史之獨權(quán)”說,主張賦以史家以獨立之權(quán)。鄧實說:“無史則無學矣,無學則何以有國也?!盵10]馬敘倫認為:“歷史一門,固世界中第一完全不可缺之學矣?!盵11]又說:“推史之體,大以經(jīng)緯宇宙,小以綱紀一人一物一事一藝,達史之用,可以促開化,可以進文明?!鄙踔琳J為:“史者,群籍之君也。”[12]把史學提到了學術(shù)中獨尊無二的地位。
上述情況表明,無論是維新派還是革命派,都把史學置于極其重要的位置,極端強調(diào)史學的社會作用。這一時期史學的重要特征,便是強調(diào)史學的重要性和功利性,乃至夸大其辭,走向極端。如梁啟超所說“悠悠萬事,惟此為大”,馬敘倫所說“史者,群籍之群也”,都典型地表明了過分夸大史學作用的特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史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歷來有重視經(jīng)世致用的史學傳統(tǒng)。但是,把史學的重要性及其功能提到這樣的高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上半年總結(jié)及下半年計劃
2021年以來,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lǐng)導下,深入貫徹視察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省委、州委及市委農(nóng)村工作會議精神,一號文件精神,全省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推進大會精神,以高質(zhì)量發(fā)展統(tǒng)攬全局,推進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初見成效?,F(xiàn)將相關(guān)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農(nóng)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州級下達市農(nóng)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任務是15770元,增速9.0%。第一季度完成5397元,比上年增19.8%。第二季度預計完成8658元,比上年增10%。
——農(nóng)林牧漁業(yè)總產(chǎn)值:2021年州級下達市農(nóng)林牧漁業(yè)總產(chǎn)值絕對值41.18萬元,增速8.1%。第一季度完成8.67億元,比上年增8.6%。第二季度預計完成18.99億元,比上年增8.7%。
——茶葉產(chǎn)業(yè):新增茶葉種植面積0.02萬畝,茶葉采摘面積達到26.23萬畝,茶葉總產(chǎn)量6895噸(較2020年同期增長11.02%),總產(chǎn)值18.64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15.0%)。
——蔬菜產(chǎn)業(yè):完成蔬菜種植面積18.14萬畝,占全年任務27萬畝的67.19%。
古代旅游活動分析論文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中國古代的旅游活動,雖遠不及現(xiàn)代旅游發(fā)達普及,但卻異彩紛呈,絢麗多姿,為當時的西方國家無與倫比。研究中國古代的旅游活動,科學地對其予以分類,對深入了解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中國古代的旅游活動,提高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不具有重要意義。
豐富多采的中國古代旅游活動,至少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帝王巡游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為了維護統(tǒng)治,弘揚功績,炫耀威力,震懾臣民,往往巡游各地。有的論者把西周時期的穆王視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說他曾宣稱天下諸侯各國要遍布王輦之車轍和御騎之蹄印。《穆天子傳》也記述了他的西征路線和有關(guān)故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足跡遠涉波斯(今伊朗),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開辟的。然而,由于有關(guān)周穆王的記述多屬傳說性的,因此把他作為帝王巡游的實例似乎有些牽強附會。然而,秦始皇、漢武帝作為帝王巡游的代表卻是極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國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221年他統(tǒng)一中國后,10年之間(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
公元前220年,他從咸陽出發(fā),沿渭河河谷抵達隴西(今甘肅臨洮)。后北行經(jīng)涇水上的北地(今甘肅慶陽)返回。
旅游活動研究論文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中國古代的旅游活動,雖遠不及現(xiàn)代旅游發(fā)達普及,但卻異彩紛呈,絢麗多姿,為當時的西方國家無與倫比。研究中國古代的旅游活動,科學地對其予以分類,對深入了解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中國古代的旅游活動,提高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不具有重要意義。
豐富多采的中國古代旅游活動,至少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帝王巡游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為了維護統(tǒng)治,弘揚功績,炫耀威力,震懾臣民,往往巡游各地。有的論者把西周時期的穆王視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說他曾宣稱天下諸侯各國要遍布王輦之車轍和御騎之蹄印?!赌绿熳觽鳌芬灿浭隽怂奈髡髀肪€和有關(guān)故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足跡遠涉波斯(今伊朗),中國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開辟的。然而,由于有關(guān)周穆王的記述多屬傳說性的,因此把他作為帝王巡游的實例似乎有些牽強附會。然而,秦始皇、漢武帝作為帝王巡游的代表卻是極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國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221年他統(tǒng)一中國后,10年之間(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
公元前220年,他從咸陽出發(fā),沿渭河河谷抵達隴西(今甘肅臨洮)。后北行經(jīng)涇水上的北地(今甘肅慶陽)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