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01:22:31

導語:這里是公務(wù)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克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高克恭民族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元史》中沒有為高克恭立傳,所以對他的民族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該文從西域的概念入手,以現(xiàn)有的文獻為參照,通過對地理概念與詞匯演變的梳理,對其民族問題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分析與闡釋。

關(guān)鍵詞:高克恭;民族;西域;回鶻

高克恭是元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畫家,《故太中大夫刑部尚書高公行狀》中“其先西域人”的表述,使得后人對其族屬的表述紛紜。近代的論證主要集中在兩種說法上。一說維吾爾人,一說回回人?!捌湎任饔蛉恕钡摹跋取笔呛稳耍苦囄脑凇缎袪睢分刑岬礁呖斯У脑娓笗r用了“曾祖某”與“譜碟散佚,莫跡其所始”??梢?,其曾祖父輩以上不是功業(yè)顯赫的名門,所以無事跡可述;所謂的“先”,也就表明其曾祖父以上是生活在西域的,高家是從祖父輩移居大同的。從相貌特征上來看,潤云:“高侯回紇長髯客,唾灑冰紈作秋色?!睆堄暝疲骸拔易R房山紫髯叟,雅好山澤嗜杯酒?!笨梢姼呖斯Ь哂形饔蛉说难y(tǒng)應(yīng)該是無誤的。除了鄧文原的記載之外,相關(guān)的證據(jù)還有:“西域高侯自愛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畫似詩,云山高下墨淋漓”以及“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這些與高克恭同時或稍晚元人的詩句也表明,高克恭是西域人在當時具有廣泛共識的。

1.名稱的由來與變遷

從字面上來看回鶻、回紇、畏兀兒、畏兀、輝和爾、瑰古、偉吾爾,均為回鶻語Uighur的不同音譯,他們雖然是同一個詞,但是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指代的對象還是有區(qū)別的?;丶v是唐代對袁紇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的總稱。貞元四年(788年)自請改稱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畏吾兒,亦作畏吾而、畏兀、畏吾、委吾等,是元明兩代對回鶻一詞的異譯?;鼗?,為宋遼之際“回鶻”、“回紇”之音的誤傳誤讀。

元代的色目人主要包括回回人、畏吾兒人、唐兀人與欽察人。唐兀人是西夏的遺民,欽察人是欽察汗國的國民。畏吾兒人是高昌回鶻的后裔,“《元史》有時將畏吾兒人稱為回鶻人,或是稱他們?yōu)楦卟恕!盵1]回回人的概念比較復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概念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指來自花剌子摸的舊地,或來自更遠的中亞細亞的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其二,是公元7世紀末,來華定居的穆斯林僑民,他們到中國經(jīng)商,留居廣州、泉州等地,與漢族通婚及其后代;此時還未形成民族,也未出現(xiàn)“回回”這個名詞。從廣義的概念來看,元代“回回”這個詞經(jīng)常被混淆,蒙古統(tǒng)治者將不少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人稱為“回回”。在漢族人眼里,“回回”的概念似乎還要廣泛,這也許是由于元朝的幅員過于遼闊,對于相對封閉的漢族來說,短期內(nèi)如此多的外族的涌入,他們無法一一理清頭緒,于是采用了一種最簡單的排除法,非漢族、蒙古族都冠以“回回”的稱呼,用法上有點象今天的“外國人”。

查看全文

高克恭民族問題論文

摘要:《元史》中沒有為高克恭立傳,所以對他的民族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該文從西域的概念入手,以現(xiàn)有的文獻為參照,通過對地理概念與詞匯演變的梳理,對其民族問題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分析與闡釋。

關(guān)鍵詞:高克恭;民族;西域;回鶻

高克恭是元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畫家,《故太中大夫刑部尚書高公行狀》中“其先西域人”的表述,使得后人對其族屬的表述紛紜。近代的論證主要集中在兩種說法上。一說維吾爾人,一說回回人?!捌湎任饔蛉恕钡摹跋取笔呛稳??鄧文原在《行狀》中提到高克恭的曾祖父時用了“曾祖某”與“譜碟散佚,莫跡其所始”??梢?,其曾祖父輩以上不是功業(yè)顯赫的名門,所以無事跡可述;所謂的“先”,也就表明其曾祖父以上是生活在西域的,高家是從祖父輩移居大同的。從相貌特征上來看,潤云:“高侯回紇長髯客,唾灑冰紈作秋色?!睆堄暝疲骸拔易R房山紫髯叟,雅好山澤嗜杯酒?!笨梢姼呖斯Ь哂形饔蛉说难y(tǒng)應(yīng)該是無誤的。除了鄧文原的記載之外,相關(guān)的證據(jù)還有:“西域高侯自愛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畫似詩,云山高下墨淋漓”以及“房山居士高使君,系出西域才超群”;這些與高克恭同時或稍晚元人的詩句也表明,高克恭是西域人在當時具有廣泛共識的。

1.名稱的由來與變遷

從字面上來看回鶻、回紇、畏兀兒、畏兀、輝和爾、瑰古、偉吾爾,均為回鶻語Uighur的不同音譯,他們雖然是同一個詞,但是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指代的對象還是有區(qū)別的?;丶v是唐代對袁紇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的總稱。貞元四年(788年)自請改稱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畏吾兒,亦作畏吾而、畏兀、畏吾、委吾等,是元明兩代對回鶻一詞的異譯。回回,為宋遼之際“回鶻”、“回紇”之音的誤傳誤讀。

元代的色目人主要包括回回人、畏吾兒人、唐兀人與欽察人。唐兀人是西夏的遺民,欽察人是欽察汗國的國民。畏吾兒人是高昌回鶻的后裔,“《元史》有時將畏吾兒人稱為回鶻人,或是稱他們?yōu)楦卟恕!盵1]回回人的概念比較復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概念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指來自花剌子摸的舊地,或來自更遠的中亞細亞的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其二,是公元7世紀末,來華定居的穆斯林僑民,他們到中國經(jīng)商,留居廣州、泉州等地,與漢族通婚及其后代;此時還未形成民族,也未出現(xiàn)“回回”這個名詞。從廣義的概念來看,元代“回回”這個詞經(jīng)常被混淆,蒙古統(tǒng)治者將不少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人稱為“回回”。在漢族人眼里,“回回”的概念似乎還要廣泛,這也許是由于元朝的幅員過于遼闊,對于相對封閉的漢族來說,短期內(nèi)如此多的外族的涌入,他們無法一一理清頭緒,于是采用了一種最簡單的排除法,非漢族、蒙古族都冠以“回回”的稱呼,用法上有點象今天的“外國人”。

查看全文

花鳥畫藝術(shù)風格對當代創(chuàng)作的啟示

摘要:縱觀中國繪畫發(fā)展史,元代花鳥畫有著重要的影響。水墨畫雖然不是起源于元代,但在元展到了高潮。元代水墨畫以水墨為主要格調(diào),用簡淡、清遠的筆墨語言營造出素雅、秀逸的意境,這與當時文人畫家的審美趣味和主觀思想、情感相契合。元代花鳥畫家利用水墨繪制花鳥畫,深刻影響了當代繪畫,我國當代繪畫大家范治斌、王忠義等人的作品也顯示出元代水墨花鳥畫對當代繪畫的重要影響。

關(guān)鍵詞:元代;水墨花鳥畫;當代

一、元代水墨花鳥畫的藝術(shù)風格

我國花鳥畫輝煌時期是五代、兩宋時期,此時的花鳥畫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青睞,大多偏向于宮廷風格。元代,文人畫家以繪畫表達心中郁郁不得志之情,花鳥畫的表現(xiàn)形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元代是我國花鳥畫發(fā)展歷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1]。這個時期的花鳥畫以水墨為主流,在意境上與宋畫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畫家舍棄了色彩,改用水墨作畫,并逐步成為時代主流。元代水墨畫雖然沒有五代、兩宋時期的花鳥畫那樣發(fā)展時間長久,卻因繪畫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的鮮明性,在我國花鳥畫發(fā)展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1.以墨代色色彩的運用在我國繪畫歷史上出現(xiàn)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原始社會,先民就開始探索、革新色彩的使用方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色彩的運用方式越來越豐富,一些畫家甚至開始追求濃厚艷麗的色彩效果,再加上商業(yè)性影響,色彩的運用開始向世俗化的方向發(fā)展。高尚的文人品格是一種“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表達,是一種新的藝術(shù)特色。元代水墨花鳥畫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便是“以墨代色”。中國畫中的“墨”并不僅僅被看成黑色,“墨”是一種技巧和方法,產(chǎn)生出不同墨色的表達效果。無論是花鳥畫、山水畫還是人物畫,墨色的運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水墨畫在用墨方面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特色,運用的方法包括濃墨法、焦墨法、潑墨法等,每一種墨的運用都能得到不一樣的表現(xiàn)。墨色在中國畫的表現(xiàn)中是非常重要的,墨是中國花鳥畫的靈魂,畫家用清淡的水墨替代花鳥畫中原有的絢麗之風,更體現(xiàn)出文人畫的清雋雅致、淡雅素凈,形成元代水墨畫最為顯著的特色。張中是元代水墨畫踐行者之一,尤精水墨花鳥。雖然他在我國繪畫歷史上的名氣并不大,但他為中國花鳥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上海博物館藏的《芙蓉鴛鴦圖》(圖1)是張中“以墨代色”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水墨暈染為主要格調(diào),表現(xiàn)芙蓉花盛開時鴛鴦在水中自由戲水的情景,水波簡約而流暢;水草虛實有致,富有節(jié)奏感;畫中鴛鴦生機勃勃、形態(tài)優(yōu)美,自然且具有盎然之感。這幅圖中,兩只鴛鴦成為畫面中心,兩者一靜一動,使畫面充滿了活力,提升了全畫的意境?!盾饺伉x鴦圖》雖然是水墨作畫,沒有色彩,但充滿了趣味。墨色的深淺、干濕變化給予整幅畫豐富的層次感。張中僅僅是元代水墨畫踐行者之一,如王淵的《桃竹錦雞圖》、邊魯?shù)摹镀鹁悠桨矆D》、商琦的《杏雨浴禽圖》、盛昌年的《柳燕圖》等,這些傳世作品均代表著元代花鳥畫的風格面貌。元代水墨畫風格形態(tài)是非常具有時代特性的,它既不同于五代、兩宋花鳥畫的色彩鮮明,又不同于明清大寫意花鳥畫的率真與狂放。2.筆法的創(chuàng)新元代夏文彥曾在《圖繪寶鑒》序中提出“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及書法所在”[2],強調(diào)了書法對繪畫的重要性??戮潘家蔡岢觥皩懼窀陀米ǎτ貌輹?,寫葉用八分法”[3]。這些論述都體現(xiàn)了書法和繪畫的密切關(guān)系。水墨畫強調(diào)書法用筆,與元代之前的花鳥畫“賦色研美”的藝術(shù)特色不同,元代畫家更注重的是筆墨功夫,以表達色彩難以表達的層次感。如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他提出“書畫本來同”[4]的觀點,認為應(yīng)該把書法融入繪畫。上海博物館藏的趙孟頫代表作品《蘭花竹石圖》卷,他以篆籀的筆法描畫干枯的樹枝,追求圓潤、蒼勁的表現(xiàn)效果;用中鋒逆筆迅疾書寫蘭花,使蘭草飄逸靈動,筆墨揮灑自如。正如趙孟頫所言:“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盵5]趙孟頫是推動元代畫風轉(zhuǎn)向最為關(guān)鍵的畫家,提出了“貴古”和“書畫本來同”的畫學思想,對元代花鳥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影響。水墨、寫意形態(tài)的墨竹、墨蘭、墨梅等構(gòu)圖相對簡單,筆法與書法接近,而且更能抒發(fā)畫家心中所感。因此,墨竹、墨蘭等是元代花鳥畫的一大特色,其中以墨竹題材較為興盛,繪畫者眾多,而且每位畫家的領(lǐng)會不同,如李衎、吳鎮(zhèn)、柯九思等都是畫竹的大家,且在繪畫的表現(xiàn)手法上各有特色,在中國繪畫史上都是出類拔萃的。繪畫的筆墨精神離不開書法的沉淀,元代水墨畫更強調(diào)書畫同源,畫家將書法筆法應(yīng)用于花鳥畫創(chuàng)作,以體現(xiàn)繪畫中的筆墨趣味。3.意境之美元代文人追求幽逸的隱士生活,寄情于詩畫、書法,通過描繪的花草等自然物象抒發(fā)個人情感,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草草點染”等主張,追求“素靜為貴”的藝術(shù)境界。宗白華認為:“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jié)晶品。”意境指作者通過作品表達的個人情感,即作品的意蘊與境界。元代繪畫崇尚意趣,追求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是理想化的。與五代和兩宋時期繪畫相比,元代花鳥畫更加注重借景抒情、寄托志趣的作用。另外,元代水墨畫的形式語言有著不同于其他花鳥畫的藝術(shù)特色,最大的特色便是開拓了新的藝術(shù)境界,使墨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同時融入了文人畫的格調(diào)。所謂“文人畫”,泛指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繪畫者通過繪畫流露出文人的思想情感,主導意識更加強烈。元代水墨繪畫深受文人畫思想的影響,畫家在作畫時更加注重在客觀描繪自然的基礎(chǔ)上表現(xiàn)主體心境,即繪畫意境與作者心境相互統(tǒng)一。如,故宮博物院藏高克恭的《墨竹坡石圖》就是高克恭師法自然的寫照。高克恭借助竹子營造意境,以表達所感所想,使其內(nèi)心和精神上的情感相互契合。該圖的主要描繪對象是竹,圖中竹子一實一虛、墨竹秀勁、蒼茫有致。中國古人一直認為竹有文人的氣質(zhì),象征君子之道,中國文人墨客常把竹子空心、挺直等特征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等精神文化象征,常借竹表現(xiàn)清高拔俗的情趣。高克恭以竹入畫,一方面是對畫家本人生活態(tài)度的寫照,另一方面也是寄托自身的理想和情懷。又如故宮博物院藏王冕的《墨梅圖》,墨梅疏密有致、千姿百態(tài)、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王冕用精湛的筆墨語言將梅花清氣、爽朗的氣韻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自然而隨意的點畫,與過分的雕飾相比更加追求自然天趣和個人意興的抒發(fā),從而進一步突出了花鳥畫的文化內(nèi)涵。清素淡雅、簡簡單單的意境與畫家內(nèi)心的淡泊情懷、清高品格相互契合,是元代水墨花鳥畫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

二、元代花鳥畫對當代花鳥繪畫的啟示

中國文化離不開創(chuàng)新和傳承,中國畫亦是如此。畫家只有不斷學習、總結(jié)技巧、提高審美品位,積極創(chuàng)新,才能使中國畫不斷發(fā)展?;B畫作為中國畫三大畫種之一,誕生之初作為仿生圖形存在,體現(xiàn)出先民對獲得食物的向往。經(jīng)過時代的發(fā)展,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開始有了關(guān)于畫科的記載,“或人物、或房宇、或山水、或鞍馬、或鬼神、或花鳥,各有所長”[6],花鳥畫正式成為獨立畫科?;B畫主要包含重彩和水墨兩種形式。在五代和兩宋時期,由于歷代帝王的喜愛、裝飾等需要,重彩花鳥畫的發(fā)展超過了水墨花鳥畫,成為當時花鳥畫的主流形式。而水墨花鳥畫只是少數(shù)人追求的藝術(shù)形式,甚至在元代以后,水墨花鳥畫難得發(fā)展。直到當代,水墨花鳥畫基于歷史的沉淀和包容,再次繁盛。當代藝術(shù)百花齊放,繪畫環(huán)境較為開放和自由,水墨花鳥畫不斷創(chuàng)新,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特色也愈加豐富多彩。當代繪畫更加注重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學院派畫家深受傳統(tǒng)的影響,占據(jù)中國畫壇的主流。學院派畫家接受了較為系統(tǒng)的繪畫專業(yè)教育,能夠領(lǐng)會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神,創(chuàng)作風格更具多樣性,其作品更具有探究和賞析的價值與意義。如,學院派代表畫家范治斌的作品造型準確,筆墨表達精到,藝術(shù)面貌有淡雅、蒼茫之趣味。范治斌喜愛寫生,常常走進自然游覽山川河流,感受自然的美,把自然之美以自己的筆墨語言表現(xiàn)出來,抒發(fā)胸中逸氣。他潛心臨習宋元經(jīng)典繪畫作品,借助自己的筆墨語言積極創(chuàng)新。如他的作品《暗香微渡》,可以看出元代水墨繪畫的影響。他取梅花的一部分表現(xiàn),構(gòu)圖清新悅目,墨梅筆意簡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勢;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機盎然;設(shè)色淡雅,將梅花堅忍不拔、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查看全文

五行相生相克關(guān)系的兩種說法論文

摘要:關(guān)于五行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存在兩種解釋。通過分析這兩種說法的差異,指出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要更貼近中醫(yī)的精髓、更符合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的歷史。

關(guān)鍵詞:五行;五材;相生;相克

相生相克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中醫(yī)用它來說明五行之間以及運用五行分類的事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人們對五行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是根據(jù)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zhì)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guān)系,如金屬可以砍伐樹木是金克木。另一種是從季節(jié)的相生相間關(guān)系來說明五行的相生相克,如四季輪轉(zhuǎn)、從春(木)到夏(火),故木生火。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更適合中醫(yī)的五行學說呢?筆者認為,從時令季節(jié)角度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更貼近中醫(yī)的精髓。

一、五材的起源及五材的生克關(guān)系

五材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種物質(zhì)或材料。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zhì)的重要性,如《尚書·大傳》載:“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并認識到這五種物質(zhì)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說:“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而且古人進一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構(gòu)成世界萬事萬物的物質(zhì)來源,《國語·鄭語》中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說明古人已開始試圖把木火土金水作為構(gòu)成世界的五種基本材料或元素來把握世界的整體聯(lián)系。

這種建立在樸素、感性的實踐認識基礎(chǔ)上的五材說使人很容易根據(jù)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zhì)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guān)系。如在《白虎通》記載:“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鉆灼而出,故木生火?;鹕琳撸馃?,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潤澤,流津銷金,亦為水,所以山云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升木也。”可見,五材相生的關(guān)系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jié)出來的,是人們在開荒墾林過程中,燒荒后土壤變肥是火生土,水滋潤土壤使農(nóng)作物生長是水生木等。五材相克關(guān)系,如同相生關(guān)系一樣,也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jié)出來的。因為水可滅火是水克火,火可讓金屬軟化是火克金等。五材說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實踐,融入了人們生活實踐中的一些直觀體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故人們在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時更喜歡從五材本身來說明。

查看全文

漢代文學演變

《史記》吸取了先秦史傳文學及諸子散文的藝術(shù)精華,《漢書》雖然承襲《史記》不少篇章,但并非毫無選擇地全錄,而是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或者調(diào)整標題,或者改動字句,或者增加內(nèi)容,主動舍棄《史記》雄奇疏朗的風格,追求嚴謹、密實、典雅、更富學術(shù)性的風格特征。在語言方面,《史記》和《漢書》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史記》語言通俗曉暢、不避繁復、多散句;《漢書》語言整齊典雅、文筆凝練、多駢偶。郭預(yù)衡在其著作《中國散文史》中指出:“這兩部書畢竟產(chǎn)生于不同的歷史階段,思想傾向和文章風格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兩部書文風之不同,正體現(xiàn)了漢代史傳文章的發(fā)展變化之趨勢。”[1]324通過分析《史記》和《漢書》的語言特色,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漢代文學由散而駢的發(fā)展軌跡。

一、《史記》語言曉暢,《漢書》語言典雅

《史記》行文流暢,明白易懂。《漢書》則古雅嚴整,規(guī)范整飭,劉知幾評論《漢書》的贊:“辭惟溫雅,理多愜當,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風,翩翩奕奕,良可詠也。”[2]82《漢書》之典雅在論贊中尤其突出。大體看來,《史記》之曉暢與《漢書》之古雅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史記》多用俗字,《漢書》刻意仿古。鄭鶴聲言:“《史記》多俗字,《漢書》多古字,俗字多則閱者易識,古字多則雅而有致?!保?]163先秦典籍傳到漢代,其中有許多古奧難懂之詞句,司馬遷寫《史記》“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4]53,為了表情達意,不避俗語口語,對于先秦已有的文獻資料,往往采用流行的語言來代替艱深的古文字。下面試舉兩例:《史記•五帝本紀》: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眻蛟?“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眻蛴衷?“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眻蛟?“鯀負命毀族,不可?!痹涝?“異哉,試不可用而已?!眻蜢妒锹犜烙悯叀>艢q,功用不成?!渡袝?#8226;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钡墼?“吁,嚚訟可乎?”帝曰:“疇咨若予采?”讙兜曰:“都,共工方鳩布功?!钡墼?“吁,靖言庸違,象恭滔天?!钡墼?“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于,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钡墼?“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史記•五帝本紀》: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孟子•萬章上》: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庇缮厦鎺锥挝淖值膶Ρ瓤梢钥闯?,《史記》摘引前代史料的文字時,意思上雖然保持原文特色,語言上則多加潤飾,將原本古奧難懂之文變成淺顯通俗的今文?,F(xiàn)代學者張舜徽在《廣校讎略》中也指出:“編述體例之善,未有逾于《太史公》者也。其善奚在?一言以蔽之,曰:能以當代語言文字翻譯古書而已……今觀《太史公》所載《尚書》文字,如《五帝本紀》之引《堯典》,《夏本紀》之引《禹貢》……莫不代奇詞以淺語,易古文為今字。其于《左傳》、《國語》、《禮記》、《論語》之屬,靡不皆然。”[5]10可見,研究者也看到了司馬遷常用當代語言翻譯古文這一文學事實。與司馬遷翻譯古文字不同的是,班固偏好古文奇字,如將《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贊中“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的“慨”改為“槩”。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言:“《史記•自序》:‘小子何敢讓焉’,而《漢書》‘讓’做‘攘’?!稘h書•藝文志》亦云:‘堯之克攘’,今《尚書•堯典》云:‘允恭克讓’,此晉人所改?!保?]239對于《漢書》好用古字的情況,安作璋在《班固〈漢書〉評述》中作過簡單的總結(jié):“《漢書》好用古字古義,當時人就有此種非議。如供給的‘供’,《史記》作‘供’,《漢書》作‘共’;嗜好的‘嗜’,《史記》作‘嗜’,《漢書》作‘耆’;蹤跡的‘蹤’,《史記》作‘蹤’,《漢書》作‘縱’;謙讓的‘讓’,《史記》作‘讓’,《漢書》作‘攘’,等等,不勝枚舉。故‘《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非有文字學素養(yǎng)的人,確實不易看懂。”[7]《漢書》之好用古字,導致它一問世,即被公認為是一部難讀的書,需口耳相傳才能明其義,《后漢書•曹世叔妻傳》言:“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于閣下,從昭就讀?!保?]818《三國志•孫登傳》載:“權(quán)欲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以張昭有師法,重煩勞之,乃令休從昭受讀,還以授登?!?/p>

(二)《史記》多引人物口語,保持原汁原味,《漢書》多用書面化語言?!妒酚洝分ㄋ讜詴尺€在于它的口語化傾向,書中常直接摘錄人物的口頭語;班固《漢書》則很少使用俗語方言,多用書面化的語言進行描寫,多敘述語言。典型的例子有:《史記•陳涉世家》: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10]1960《漢書•陳勝傳》:夥,涉之為王沈沈者![11]1795《漢書》省卻一個“頤”字,口語色彩大減?!扳奉U”兩字系楚語,夥,指多;頤,助詞,加在一起即“好多啊!”《漢書》省卻后,失去方言中原有情貌?!妒酚洝穼κ妨现械目谡Z化痕跡往往加以保留,如《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以及先秦各世家的行文中,往往有“我”字,這是依據(jù)各國史記寫作時的遺留,《史記》保留“我”字,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摘錄原書,另一方面更顯親切,表明是原來本國史料身份的殘存。《漢書》語言雅正,很少口語化痕跡,即使寫人物語言也多有加工,如《外戚傳》中李夫人對姐妹們陳述“不見武帝”的情由:“所以不欲見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11]3952“色衰而愛弛,愛馳而恩絕”,語言工整,雖然出自李夫人之口,卻無一絲口語痕跡,倒似班固自己的總結(jié)。劉知幾曾批評班固“怯書今語,勇效昔言”,認為《漢書》刻意仿古,失去天然風味,這一批評是中肯的?!妒酚洝分猿尸F(xiàn)口語化傾向,與司馬遷的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司馬遷一生行萬里路,破萬卷書,游歷甚廣,注重吸收民間文化營養(yǎng),早年的漫游經(jīng)歷不僅為他寫《史記》搜集了許多歷史資料,也為書中語言增添了許多民間色彩。班固缺少司馬遷的實踐經(jīng)歷,他的出身、經(jīng)歷以及時代都將他局限在書本,他只能做一個宮廷史家,這也是班固《漢書》更重文獻,多收典雅之文的重要原因。

(三)《史記》善用虛詞,《漢書》崇尚實詞。在1987年黑龍江省教委主持的鑒定會上,根據(jù)微機統(tǒng)計,《史記》全書單字4974個,“之”字13659個,句子116567個,最長的句子有43個字,可知《史記》多用虛詞。清人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說:“上古實字多,虛字少,典、謨、訓、誥,何等簡略,然文法自是未備。孔子時虛字詳備,左氏情韻并美,至先秦更加疏縱。漢人斂之,稍歸勁質(zhì),唯子長集其大成?!保?2]8《漢書》崇尚實詞的運用,較少使用虛詞。楊樹達在《漢書窺管》卷六中言:“孟堅于《史記》虛助之字往往節(jié)去。”[13]431指出《漢書》往往刪去《史記》中的虛詞。當然,有些刪改是必要的,如《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漢書•項籍傳》改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去掉一個“也”字,干凈利落,語勢增強。前人多以富贍形容《漢書》,《漢書》中詞匯不斷變換,同一個意思往往用不同的詞表達,如《傅常鄭甘陳段傳贊》:“廉褒以恩信稱,郭舜以廉平著,孫建用威重顯?!保?1]3032“稱”、“著”、“顯”三個字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實詞的變化反映出班固語言的豐贍。

查看全文

從傳統(tǒng)文化看榮辱觀的養(yǎng)成學習心得

中國人自古注重榮辱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古代文獻中,有關(guān)榮辱觀的論述還是很豐富的。

榮辱觀,就是怎樣看待榮與辱,以做怎樣的事為榮,以做怎樣的事為恥,有其鮮明的道德指向,實質(zhì)上是價值觀問題。歷史上,最早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紂王以為自己的權(quán)力是天佑神授,所以為所欲為,暴虐無道。結(jié)果牧野之戰(zhàn),頃刻覆亡??松讨螅b于殷商覆亡的教訓,作為政治家的周公,對商朝的政治做了歷史性的總結(jié),認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設(shè)作為政權(quán)建設(shè)核心的主張。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說,周公綱紀天下的宗旨,是“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王先生還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shè)?!敝芄?,德治問題成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識精英討論得最多的問題之一。作為畢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應(yīng)該怎樣度過,怎樣趨榮避辱,怎樣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的論述,我們今天讀來,依然富有啟示。公務(wù)員之家:

《管子?牧民》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熬S”的意思,大致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jīng)常“綱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lǐng)。禮、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人一生不做壞事,不是懾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當這樣的教育成為大眾的普遍意識之時,國家才會有長治久安。禮,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于道理的行為方式,所以《左傳》上說:“禮者,理也?!鄙鐣呦蚝椭C,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謙讓,這就需要禮來引導?!傲x”,在先秦語匯中,是適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解釋說:“義者,宜也?!比艘姷胶侠淼氖虑?,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甚至很危險,也應(yīng)該挺身而出,以維護公道,聲張正氣,即后人常說的“見義勇為”?!傲?,是廉潔。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為重要的操守來對待。清廉與否,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標。官員負有領(lǐng)導社會的責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會成為社會的蛀蟲,危害一方?!皭u”,是恥辱、羞恥,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于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xiàn)。在孔子的學說中,仁是最高境界??鬃犹岢叭省?,仁者對大眾有強烈的愛心,對社會有至誠的關(guān)懷。人一生的榮辱,都與是否行仁密切相關(guān)?!睹献印分姓f:“仁則榮,不仁則辱”??梢?,在孟子看來,榮辱是與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有堅定的理念,為萬人所敬仰,自然會有榮光。即使在世時不得志,為權(quán)勢所壓抑,但也會有身后之榮。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義,即使得逞于一時,但終究要受辱于世。榮辱與個人修養(yǎng)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論語?學而》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誠信,有禮,自然就遠離恥辱了。反過來說,沒有信譽,無禮,當然要徒自取辱。

查看全文

深究儒家人生哲學之孔子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是個人對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有關(guān)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人生價值等方面的看法。它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生安身立命的問題,涉及到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以及人面對自己的處境應(yīng)當采取的態(tài)度,簡言之凡是探討一個人生存在天地之間根本做人之道的學問,都屬于人生哲學的范疇。孔子創(chuàng)立的人生哲學要求的是入世,倡導建功立業(yè)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其思想不僅在社會生活中是強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會風氣上也處于主導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國民精神。

一、孔子之名:修養(yǎng)及發(fā)展的起點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大國爭霸的亂世,當時社會諸侯不安于位爭權(quán)奪利。他雖曾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但因其思想與現(xiàn)實不合而不被重用。一生生活貧賤顛沛流離,生在亂世又雪上加霜,中國常言的人生三大悲哀:幼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孔子都遇上了。他經(jīng)歷了幼年喪父,青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一生的坎坷不幸他沒怨天尤人而把命運變成使命,沒有強調(diào)自己所遭受的苦難卻時時關(guān)心社會。孔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戰(zhàn)勝了自己使自己不為苦痛所系,致力于謀求社會大眾的福利。他的經(jīng)歷教誨了后世,其思想和智慧更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開啟了儒家文化的先河。

孔子在論及名分時指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亂世的禮樂不興淵源于名不正,導致言不順事不成??鬃由甑膩y世始于人際關(guān)系的迷失,人際關(guān)系的失常則由于名不正,因此孔子提出了正名,以此作為化解人際關(guān)系危機的前提。所謂正名就是用周禮匡正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辱禮。孔子重視禮視其為維護制度的手段并認為維護禮需要從正名入手。在那種名分已失天下大亂之時,“孔子懼,作春秋”,他所害怕的正是人際關(guān)系的沉淪社會的混亂及人心的敗壞。他雖然重視禮樂教化卻認為禮樂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養(yǎng),要正名得從個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是提出了其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仁。

二、孔子之仁: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

孔子將仁作為人格的核心視其為完全人格,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被稱為仁人。仁是個體的道德內(nèi)在性是個體成圣的內(nèi)在依據(jù),所謂成圣是個體修養(yǎng)所達到的最高境界。仁的意義首先是獨善其身的君子;其次是兼濟天下的圣人,兩者的綜合就是仁人即內(nèi)圣外王,此為儒家的理想人格。仁的內(nèi)涵有以下解釋:其一仁者愛人?!胺t問仁。子曰:‘愛人’”、“泛愛眾”愛一切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其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薄!胺蛉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此為仁者愛人的道德規(guī)范。其三克己復禮為仁,要求人們通過加強自我修養(yǎng)做到以禮為行事準則。其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孔子仁學思想的精妙在于將外在的傳統(tǒng)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道德倫理意識的自覺要求,從最基本的家庭入手講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仁學植根于家庭倫理深入最基本的血親觀念之中。他們之間關(guān)系準則更突出的體現(xiàn)在孝悌、友仁和守信三個方面即人際關(guān)系中涉及的孝、仁、信。

查看全文

八榮八恥學習心得——從傳統(tǒng)文化看榮辱觀的養(yǎng)成

教育周刊:中國人自古注重榮辱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古代文獻中,有關(guān)榮辱觀的論述還是很豐富的。

彭林:榮辱觀,就是怎樣看待榮與辱,以做怎樣的事為榮,以做怎樣的事為恥,有其鮮明的道德指向,實質(zhì)上是價值觀問題。歷史上,最早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紂王以為自己的權(quán)力是天佑神授,所以為所欲為,暴虐無道。結(jié)果牧野之戰(zhàn),頃刻覆亡??松讨螅b于殷商覆亡的教訓,作為政治家的周公,對商朝的政治做了歷史性的總結(jié),認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設(shè)作為政權(quán)建設(shè)核心的主張。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說,周公綱紀天下的宗旨,是“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王先生還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shè)?!敝芄螅轮螁栴}成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識精英討論得最多的問題之一。作為畢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應(yīng)該怎樣度過,怎樣趨榮避辱,怎樣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的論述,我們今天讀來,依然富有啟示。

《管子?牧民》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熬S”的意思,大致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jīng)?!熬V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lǐng)。禮原創(chuàng)網(wǎng)站:、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人一生不做壞事,不是懾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當這樣的教育成為大眾的普遍意識之時,國家才會有長治久安。禮,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于道理的行為方式,所以《左傳》上說:“禮者,理也?!鄙鐣呦蚝椭C,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謙讓,這就需要禮來引導?!傲x”,在先秦語匯中,是適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解釋說:“義者,宜也?!比艘姷胶侠淼氖虑椋词古c自己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甚至很危險,也應(yīng)該挺身而出,以維護公道,聲張正氣,即后人常說的“見義勇為”?!傲保橇疂?。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為重要的操守來對待。清廉與否,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標。官員負有領(lǐng)導社會的責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會成為社會的蛀蟲,危害一方?!皭u”,是恥辱、羞恥,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于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xiàn)。在孔子的學說中,仁是最高境界??鬃犹岢叭省?,仁者對大眾有強烈的愛心,對社會有至誠的關(guān)懷。人一生的榮辱,都與是否行仁密切相關(guān)?!睹献印分姓f:“仁則榮,不仁則辱”??梢?,在孟子看來,榮辱是與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有堅定的理念,為萬人所敬仰,自然會有榮光。即使在世時不得志,為權(quán)勢所壓抑,但也會有身后之榮。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義,即使得逞于一時,但終究要受辱于世。榮辱與個人修養(yǎng)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論語?學而》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闭\信,有禮,自然就遠離恥辱了。反過來說,沒有信譽,無禮,當然要徒自取辱。原創(chuàng)網(wǎng)站:

在儒家的學說中,榮辱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滲透著榮辱的問題。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夠盡心照料父母,可是卻去做辱沒父母名聲的壞事,使父母蒙羞,這同樣被視為不孝。這是非常樸素的道理,因為自己的名聲是與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抖Y記?內(nèi)則》說,“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意思是說,即使父母故去了,如果想做善事,想到這會給父母帶來好的名聲,就一定會去做。反之,如果想去做壞事,但想到會給父母帶來羞辱,就一定不會去做。在《禮記?祭義》里,把“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zhàn)陣無勇”,都看作是“災(zāi)及于親”、有辱于父母、有辱于門庭不孝行為。因此,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考慮是榮、是辱的后果,這是勸人向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身份,榮恥的內(nèi)涵也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相應(yīng)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對于政府官員來說,尸位素餐,就是恥辱。《論語?憲問》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眹艺吻迕?,你拿著俸祿;國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變它,照樣白吃俸祿,就是恥辱,因為你沒有社會責任心?!墩撜Z?泰伯》也有類似的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眹艺吻迕?,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過著貧賤的生活,這是你的恥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卻榮華富貴,這也是你的恥辱。此外,官員要忠于職守,要能出色完成任務(wù)?!墩撜Z?子路》說,子貢請教孔子:怎樣才能稱為“士”?孔子把“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為士的條件之一。個人的榮辱,總是與祖國的榮辱息息相關(guān)的,因此,不使國家的聲譽受到影響,歷來是榮辱觀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

查看全文

八榮八恥學習心得——從傳統(tǒng)文化看榮辱觀的養(yǎng)成

教育周刊:中國人自古注重榮辱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古代文獻中,有關(guān)榮辱觀的論述還是很豐富的。

彭林:榮辱觀,就是怎樣看待榮與辱,以做怎樣的事為榮,以做怎樣的事為恥,有其鮮明的道德指向,實質(zhì)上是價值觀問題。歷史上,最早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紂王以為自己的權(quán)力是天佑神授,所以為所欲為,暴虐無道。結(jié)果牧野之戰(zhàn),頃刻覆亡??松讨螅b于殷商覆亡的教訓,作為政治家的周公,對商朝的政治做了歷史性的總結(jié),認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設(shè)作為政權(quán)建設(shè)核心的主張。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說,周公綱紀天下的宗旨,是“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王先生還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shè)。”周公之后,德治問題成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識精英討論得最多的問題之一。作為畢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應(yīng)該怎樣度過,怎樣趨榮避辱,怎樣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的論述,我們今天讀來,依然富有啟示。

《管子?牧民》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熬S”的意思,大致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jīng)?!熬V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lǐng)。禮、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人一生不做壞事,不是懾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當這樣的教育成為大眾的普遍意識之時,國家才會有長治久安。禮,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于道理的行為方式,所以《左傳》上說:“禮者,理也?!鄙鐣呦蚝椭C,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謙讓,這就需要禮來引導?!傲x”,在先秦語匯中,是適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解釋說:“義者,宜也?!比艘姷胶侠淼氖虑?,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甚至很危險,也應(yīng)該挺身而出,以維護公道,聲張正氣,即后人常說的“見義勇為”?!傲?,是廉潔。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為重要的操守來對待。清廉與否,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標。官員負有領(lǐng)導社會的責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會成為社會的蛀蟲,危害一方?!皭u”,是恥辱、羞恥,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于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xiàn)。在孔子的學說中,仁是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仁”,仁者對大眾有強烈的愛心,對社會有至誠的關(guān)懷。人一生的榮辱,都與是否行仁密切相關(guān)?!睹献印分姓f:“仁則榮,不仁則辱”??梢姡诿献涌磥?,榮辱是與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有堅定的理念,為萬人所敬仰,自然會有榮光。即使在世時不得志,為權(quán)勢所壓抑,但也會有身后之榮。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義,即使得逞于一時,但終究要受辱于世。榮辱與個人修養(yǎng)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論語?學而》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闭\信,有禮,自然就遠離恥辱了。反過來說,沒有信譽,無禮,當然要徒自取辱。公務(wù)員之家版權(quán)所有

在儒家的學說中,榮辱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滲透著榮辱的問題。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夠盡心照料父母,可是卻去做辱沒父母名聲的壞事,使父母蒙羞,這同樣被視為不孝。這是非常樸素的道理,因為自己的名聲是與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抖Y記?內(nèi)則》說,“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币馑际钦f,即使父母故去了,如果想做善事,想到這會給父母帶來好的名聲,就一定會去做。反之,如果想去做壞事,但想到會給父母帶來羞辱,就一定不會去做。在《禮記?祭義》里,把“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zhàn)陣無勇”,都看作是“災(zāi)及于親”、有辱于父母、有辱于門庭不孝行為。因此,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考慮是榮、是辱的后果,這是勸人向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身份,榮恥的內(nèi)涵也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相應(yīng)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對于政府官員來說,尸位素餐,就是恥辱?!墩撜Z?憲問》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眹艺吻迕鳎隳弥旱?;國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變它,照樣白吃俸祿,就是恥辱,因為你沒有社會責任心?!墩撜Z?泰伯》也有類似的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眹艺吻迕?,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過著貧賤的生活,這是你的恥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卻榮華富貴,這也是你的恥辱。此外,官員要忠于職守,要能出色完成任務(wù)。《論語?子路》說,子貢請教孔子:怎樣才能稱為“士”?孔子把“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為士的條件之一。個人的榮辱,總是與祖國的榮辱息息相關(guān)的,因此,不使國家的聲譽受到影響,歷來是榮辱觀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

查看全文

我國歷史上通貨膨脹研究論文

一、金屬鑄幣時期的貨幣貶值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銅、銀、金、鐵、鉛等金屬鑄幣,以銅鑄幣為主。中國古代在發(fā)行銅鑄幣時,出現(xiàn)過多次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不符,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社會不穩(wěn)定。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幾次:

(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幣制。第一次,下令除五銖錢(漢隋間鑄幣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銖錢,古算法以24銖為1兩)外,更鑄"大泉",重12銖,值五銖錢50;又造"契刀",值500;"錯刀",值5000。這種虛價大錢出現(xiàn)后,造成民間盜鑄,在實際交易中更趨向于使用五銖錢。第二次,廢除"錯刀"及五銖錢,另發(fā)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共28品,不僅換算困難,每一品與其它27品之間會產(chǎn)生756種比值,而且比價極不合理。如小泉重1銖,每枚值1,大布重24銖,每枚值1000。此次改幣僅一年就被迫廢除。第三次,王莽作貨布、貨泉兩種并行。貨泉重5銖,貨布重25銖,但一個貨布卻值25個貨泉,結(jié)果又引起盜鑄,許多人因犯法而淪為官奴婢。王莽從主觀出發(fā),隨心所欲地改革幣制,濫發(fā)大錢,結(jié)果"每一易錢,民用破業(yè)","農(nóng)商失業(yè),食貨俱廢",自身最后也迅速滅亡。

(二)黃巾起義后,東漢政權(quán)名存實亡。公元189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肉好無輪廓,不磨鑢。于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shù)十萬,自是后錢貸不行"(注:《三國志》卷6《魏書·董卓傳》。)。董卓鑄惡質(zhì)錢引起物價飛漲,是對人民的一種掠奪。至此,五銖錢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三國時戰(zhàn)爭頻繁,軍費開支浩大,各國為解決其財政困難,都鑄造了面額較大的貨幣。劉備入蜀時,因"軍用不足",聽從劉巴建議,鑄"直百五銖",其重量僅8~9.5克,卻當五銖錢100,結(jié)果"數(shù)月之間,府庫充實"(注:《三國志》卷39《蜀書·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吳國在公元236年鑄"大泉五百",重7克,238年又鑄"大泉當千",重14.5克,甚至還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錢出籠后,導致物價上漲,后被迫停鑄。

(四)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yè)鑄二銖錢,"形式轉(zhuǎn)細。官錢每出,民間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無輪廓,不磨鑢,如今之剪鑿者,謂之耒子。景和元年(465年),沈慶之啟通私鑄,由是錢貨亂敗,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于此者,謂之涎環(huán)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料數(shù),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賈不行"(注:《宋書》卷75《顏竣傳》。)。結(jié)果引起社會經(jīng)濟停滯,不久,劉宋王朝就走向崩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