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季晚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06:40:34
導語:這里是公文云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單季晚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單季晚稻栽培工作總結
今年我區(qū)單季晚稻獲得豐收,水稻種植戶的收益也有所增加,這是各級領導對糧食生產重視的體現(xiàn),也是今年我區(qū)全面開展水稻豐產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和科技入戶工程帶來的科技增產的結果。
一、面積產量概況
年全區(qū)水稻種植面積為298278.5畝,比去年297111畝增1167.5畝,增幅為0.4%,實收總產166913.9噸,比去年163646.1噸,增3267.8噸,增幅為2%,平均畝產559.6公斤,比去年550.8增8.8公斤,增幅為1.6%,其中單季晚稻面積為286034.5畝,平均畝產561公斤,比去年551.8公斤增9.2公斤,增幅為1.7%。
分析今年單季晚稻的產量結構,與去年相比,表現(xiàn)為“三增二減”。
“三增”:即每畝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增。
今年平均每畝有效穗25.28萬,結實率92.4%,實測千粒重25.7克,分別比去年增1.3萬、2.1個百分點和1.4克。
單季晚稻栽培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單季晚稻;直播;技術研究
論文摘要詳細闡述單季晚稻直播技術研究實施概況,簡單介紹直播晚稻技術試驗研究結果,并從選用良種、精細整地、適期播種、合理運籌肥料、水漿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與之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
海鹽縣地處杭嘉湖平原,是一個糧、棉、油、畜等多種經營全面發(fā)展的農業(yè)縣。全縣單季晚稻面積約1.69萬公頃,水稻直播輕型栽培技術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經過了縣鄉(xiāng)(鎮(zhèn))農技推廣部門的共同努力,已超額完成了農業(yè)豐收項目計劃指標,全縣直播稻面積約1.47萬公頃,其中免耕直播8020hm2,翻耕直播6673.33hm2,項目達標面積7686.67hm2,比計劃指標超了1020hm2,平均省工節(jié)本增產增效1566.9元/hm2,推廣直播輕型栽培技術,全縣共增收1204.42萬元,超額完成了項目計劃指標。
1單季晚稻直播技術實施概況
1.1氣象與苗情
直播單晚生育期(6月1日至10月底)積溫3937.2℃,比2006年多107℃,日照時數(shù)1006.3h,比2006年多46.8h,雨量468.5mm,比2006年多46.8mm,雨日47d,比2006年多1d,直播單晚大部分田塊出苗較好,苗數(shù)充足,雖受臺風影響,單晚仍獲得豐收。據(jù)縣苗情點10塊田調查,最高苗峰出現(xiàn)在7月20日左右,最高苗峰834萬叢/hm2,比2006年高217.5萬叢/hm2,葉齡8.9張與2006年相同。
單季晚稻紋枯病防治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字單季晚稻紋枯?。话l(fā)病癥狀;發(fā)病條件;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水稻紋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總結了水稻紋枯病發(fā)病癥狀,分析了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病條件,提出了應在加強農業(yè)防治的基礎上及時施藥防治的措施。
江蘇省蘇南地區(qū)水稻種植以單季晚稻為主,占90%以上。近年來,單季晚稻品種病害發(fā)生較為嚴重,其中水稻紋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發(fā)病癥狀
水稻紋枯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主要為害葉鞘和葉片,嚴重時也能為害稻穗和深入莖稈。
該病在稻苗返青發(fā)棵之后發(fā)生。開始發(fā)病時,在稻株基部(靠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灰綠色的病斑,逐漸擴大成橢圓形,以后病斑逐漸增多,并連成一塊像云彩一樣的花紋。干燥時,病斑邊緣褐色,中央草黃至灰綠色后變灰白色。潮濕時呈水漬狀,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綠色,擴展迅速。病鞘常因組織受破壞而使其上的葉片枯黃。葉片上病斑與葉鞘相似。病重的葉片因病部擴展快,呈水漬狀污綠色,最后枯死。劍葉的葉鞘受侵染,輕者使劍葉提早枯黃,重者可導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稻腳發(fā)病后,如碰上連綿陰雨,很快向植株上部擴展,使葉、穗、谷粒全部發(fā)病。地上部分發(fā)病后,根也會感染發(fā)病。水稻感病后,結實不飽滿,秕谷很多,甚至產生白穗,且植株易倒伏,嚴重時減產30%~50%。
獨家原創(chuàng):單季晚稻栽培技術論文
一、秀水110秀水110,是嘉興市農業(yè)科學院選育的晚粳稻品種。前幾年引入紹興,試種、示范、推廣,在全市不少地方作單季晚稻栽培,表現(xiàn)比較突出。
其特性和栽培技術要點為:
1、品種特性
(1)感光性較強。年度間和不同茬口種植,抽穗、齊穗期較穩(wěn)定。作單季稻栽培,5月底、6月初播種,一般在9月初抽穗、9月10日前齊穗,全生育期150余天。
(2)較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根據(jù)抗性鑒定結果,抗稻瘟病,明顯優(yōu)于對照秀水11、秀水63等;中感白葉枯病。
(3)抗倒性較強。莖稈較粗壯,耐肥抗倒性較好(4)米質;外觀米質和食用品質優(yōu)于對照秀水63。
雜交晚粳不同氮肥施用實驗
摘要為探索單季晚稻氮肥最佳施用比例,對雜交晚粳浙優(yōu)12進行不同氮肥施用比例試驗。結果表明:在單位面積施肥總量相同的情況下,雜交晚粳浙優(yōu)12單季免耕直播不同施肥比例以苗肥(2葉1心)∶蘗肥(4葉1心)∶稈肥(倒4葉)∶穗肥(倒2葉)為3∶3∶2∶2的處理產量最高,平均產量為10.239t/hm2,苗肥(2葉1心)∶蘗肥(4葉1心)∶穗肥(倒3葉)為3∶2∶5的處理產量最低,平均產量7.650t/hm2。
關鍵詞雜交晚粳;浙優(yōu)12;免耕直播;氮肥;施肥比例;產量
近年來,浙江省紹興縣單季晚稻面積不斷擴大,肥料用量也隨之增加,使得肥料利用率下降,特別是單季晚稻生育期比連作晚稻長,而農民的施肥習慣仍按連作晚稻的施肥方式進行,施純氮在195kg/hm2以上,總用肥量偏多,單次施肥量偏高,三要素比例失調,嚴重影響了單季晚稻高產水平的發(fā)揮。為探索單季晚稻免耕直播最佳施肥比例,在浙江省農作局的統(tǒng)一布置下,筆者進行了本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概況
試驗設在紹興縣柯巖街道永進村一農戶的承包田中進行,前作為冬閑田,土壤屬黃斑青紫泥,pH值5.45,有機質含量5.48%,全氮0.402%,速效磷17.93mg/kg,速效鉀83.0mg/kg,排灌條件較好。供試水稻品種為浙優(yōu)12,由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提供,其豐產性好,株型緊湊,莖稈粗壯,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強[1]。
雜交晚粳直播不同氮肥施用比例研究
摘要為探索單季晚稻氮肥最佳施用比例,對雜交晚粳浙優(yōu)12進行不同氮肥施用比例試驗。結果表明:在單位面積施肥總量相同的情況下,雜交晚粳浙優(yōu)12單季免耕直播不同施肥比例以苗肥(2葉1心)∶蘗肥(4葉1心)∶稈肥(倒4葉)∶穗肥(倒2葉)為3∶3∶2∶2的處理產量最高,平均產量為10.239t/hm2,苗肥(2葉1心)∶蘗肥(4葉1心)∶穗肥(倒3葉)為3∶2∶5的處理產量最低,平均產量7.650t/hm2。
關鍵詞雜交晚粳;浙優(yōu)12;免耕直播;氮肥;施肥比例;產量
近年來,浙江省紹興縣單季晚稻面積不斷擴大,肥料用量也隨之增加,使得肥料利用率下降,特別是單季晚稻生育期比連作晚稻長,而農民的施肥習慣仍按連作晚稻的施肥方式進行,施純氮在195kg/hm2以上,總用肥量偏多,單次施肥量偏高,三要素比例失調,嚴重影響了單季晚稻高產水平的發(fā)揮。為探索單季晚稻免耕直播最佳施肥比例,在浙江省農作局的統(tǒng)一布置下,筆者進行了本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概況
試驗設在紹興縣柯巖街道永進村一農戶的承包田中進行,前作為冬閑田,土壤屬黃斑青紫泥,pH值5.45,有機質含量5.48%,全氮0.402%,速效磷17.93mg/kg,速效鉀83.0mg/kg,排灌條件較好。供試水稻品種為浙優(yōu)12,由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提供,其豐產性好,株型緊湊,莖稈粗壯,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強[1]。
晚稻栽培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單季晚稻;直播;技術研究
論文摘要詳細闡述單季晚稻直播技術研究實施概況,簡單介紹直播晚稻技術試驗研究結果,并從選用良種、精細整地、適期播種、合理運籌肥料、水漿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與之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
海鹽縣地處杭嘉湖平原,是一個糧、棉、油、畜等多種經營全面發(fā)展的農業(yè)縣。全縣單季晚稻面積約1.69萬公頃,水稻直播輕型栽培技術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經過了縣鄉(xiāng)(鎮(zhèn))農技推廣部門的共同努力,已超額完成了農業(yè)豐收項目計劃指標,全縣直播稻面積約1.47萬公頃,其中免耕直播8020hm2,翻耕直播6673.33hm2,項目達標面積7686.67hm2,比計劃指標超了1020hm2,平均省工節(jié)本增產增效1566.9元/hm2,推廣直播輕型栽培技術,全縣共增收1204.42萬元,超額完成了項目計劃指標。
1單季晚稻直播技術實施概況
1.1氣象與苗情
直播單晚生育期(6月1日至10月底)積溫3937.2℃,比2006年多107℃,日照時數(shù)1006.3h,比2006年多46.8h,雨量468.5mm,比2006年多46.8mm,雨日47d,比2006年多1d,直播單晚大部分田塊出苗較好,苗數(shù)充足,雖受臺風影響,單晚仍獲得豐收。據(jù)縣苗情點10塊田調查,最高苗峰出現(xiàn)在7月20日左右,最高苗峰834萬叢/hm2,比2006年高217.5萬叢/hm2,葉齡8.9張與2006年相同。
種植效益創(chuàng)新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創(chuàng)新;耕作模式;提高;種植效益
論文摘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依托,探索出了高效優(yōu)質、糧經結合的新的耕作模式,結果表明: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與效益。
福鼎市地處福建省東北部,位于北緯26°55′~27°26′。東經119°55′~120°43′,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8.5℃,年平均最低氣溫8.6℃,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兼作其他經濟作物的農業(yè)市(縣),近年來。福鼎市結合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萍紴橐劳校e極發(fā)展多種經營,探索出了高效優(yōu)質、糧經結合的新的耕作模式,該模式明顯地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與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體現(xiàn)了新耕作模式的種植活力,其耕作模式具有以下共同特點:一是實行水旱輪作,糧經搭配,既確保了糧食安全,又增加了收入,而且用地與養(yǎng)地相結合,提高了地力,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二是耕地復種指數(shù)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充分發(fā)揮生產潛力:三是有利于提高種植者素質,增強市場經濟意識,激發(fā)對新技術接受的能力,通過對季節(jié)的科學安排,對農作物精心管理,種植效益顯著提高、現(xiàn)將這些典型耕作模式整理總結如下
1“單季稻一田蘑菇”1年2熟水旱輪作模式
這種模式近年呈發(fā)展趨勢,主要集中在前岐、秦嶼、店下、硤門、山前等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田蘑菇只需搭蓋簡易的菇棚,生產管理較方便,技術易掌握,2006年冬季全市種植面積達250萬hm2。4~9月種單季稻每公頃產稻谷7500kg,產值約1.35萬元,成本7200元。收入6300元。10月至次年4月種田蘑菇,每公頃種菇5.7萬~6萬m2,產菇0.8~1kg/m2,產值27.36萬元,成本9.495萬元,收入可達17.865萬元。稻菇相加每公頃年收入達18.495萬元。
2“單季稻-草莓”1年2熟水旱輪作模式
稻田多熟種植發(fā)展管理論文
摘要:采用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shù)是明清時期解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一個重要措施。本文著重介紹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發(fā)展情況并對相關問題作了估算。全文包括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技術發(fā)展,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地理分布,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發(fā)展的社會經濟原因,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特點以及對明清時期南方稻田多熟種植中兩個問題的估算等五方面的內容。文后有附表三張,對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稻麥二熟制和南方雙季稻分布的方志資料作了詳細具體的介紹。
關鍵詞: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
本文[1]所說的南方,指的是北緯33度以南,長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這一廣大地區(qū),在行政區(qū)劃上包括今日的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上海、重慶等14個省市[2]。這是中國的老稻區(qū),也是中國最主要的稻區(qū),在明代以前,這一地區(qū)主要是一年一熟制,從明代開始,這一地區(qū)開始普遍提高復種指數(shù),從而形成了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從而為中國在人多地少的歷史條件下找到了一條解決耕地不足的新路子。
一、明清時期中國南方稻田多熟種植的技術發(fā)展
中國南方稻田的多熟種植早在漢代已見記載,漢代,廣東已出現(xiàn)雙季連作稻一年二熟制,東漢·楊孚《異物志》中就有“稻交趾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的記載。交趾,古代泛指五嶺以南地區(qū),轄境相當于今日廣東、廣西大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可見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的兩廣地區(qū)是我國雙季稻的發(fā)祥地。但由于社會經濟原因,當時并沒有對這一地區(qū)的氣候資源廣泛開發(fā)利用,因此雙季稻的種植面積不廣。
唐代在云南又出現(xiàn)了水旱輪作的稻麥二熟技術,唐代的樊綽在《蠻書》中說:“曲靖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業(yè)水田,……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钡敃r也只局限于曲靖和滇池地區(qū),整個南方還是種植一年一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