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綠護綠范文
時間:2023-03-21 06:5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綠護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篇2
你們好!
應著生態(tài)涵養(yǎng)功能的盛名,我區(qū)不僅為首都筑起了一道天然生態(tài)屏障,而且,這山這水這綠,養(yǎng)育了我們xx三十萬人口。如今,這塊大地春裝正濃,生態(tài)文明之風漸盛。
尤其是在今年,這座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小城,因與xx國際盛會牽手,注定要讓世界矚目,讓xx綻放。
為以嶄新、美麗的面貌迎接五湖四海的賓客,讓世界人民見證我區(qū)淳樸的綠文化、綠文明,盡展地主之誼,近年來,我區(qū)加大實施增綠、補綠的步伐,數以萬計的建設者亦正忙碌著為xx著裝打扮。如今,夏日將至的xx處處洋溢著綠的新意和神怡。今年,我區(qū)又啟動了市花進社區(qū)、鮮花扮鄉(xiāng)村綠化美化環(huán)境活動。作為這座城市的主人,愛護我們的家園,保護這來之不易的綠化成果,是我們每一位xx人的責任和義務。在這里,我們鄭重發(fā)出如下倡議:
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植綠、愛綠、護綠的意識,爭做生態(tài)文明言行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二、積極開展單位種植、家庭種養(yǎng)活動,種一盆花、植一株樹,人人行動起來,讓我們的單位門前美起來,自家的陽臺、庭院綠起來。
三、學習了解綠化養(yǎng)護知識,宣傳植綠、愛綠、護綠的意義,爭做綠化宣傳員。
四、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不隨意攀折花木,不穿越綠化帶,不踐踏綠地草坪,不在綠地內晾曬衣物、停放車輛,不在樹木上涂、寫、刻、劃和懸掛重物,不在公共綠地內拋撒廢棄物,隨時隨地保持門前綠化帶衛(wèi)生。
五、積極投身到愛花護綠的行列中,做綠化、美化的監(jiān)督員和協(xié)管員,以真誠的努力將文明的接力棒不斷傳遞下去。在會議舉辦期間,在今后每個日子里,都以最靚的形象、最美的環(huán)境、最飽滿的熱情愛綠、護綠,讓世界了解xx、讓xx走出國門。
篇3
這畫面使我想起了川端康成的小說《雪國》中,島村于火車車窗上看見葉子的畫面來,而她的容顏帶有幾許憔悴和悲傷,對面所坐著的這個女孩,我不曾知道在她的心中有著怎樣的傷悲,但是當我看見一個女孩在該歡笑的時候沒有微笑,在悲傷的時候去沒有悲傷,那么,她的心中必定有著不愿回憶的過往。
對于她,我并不認識,再踏上這列火車之前,我們只是大街上洶涌人流中的彼此,不曾交匯,而踏上這列火車,我們就這樣面對著坐著,二十多個小時的旅途,給了彼此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她的故事,令人心碎。在另外一座城市有自己心愛的人,一心一意,幾乎把他當做生命的所有,然而他卻背叛了她,背棄了曾經一路走過的時光和誓言,空留下自己在寒冷的城市做著悲傷的流轉,懷念,夢,他,都已碎。于是她決心不再留在那座城市,北上,遠遠地離開,離開傷心的地方,去尋找心中的另外凈土。她說,在南方的那座城市里,特別想去看看北方的雪景,而這次終于可以成行。
對于她的故事,我無法表達什么,因為我覺得也許每件事都有它不得不發(fā)生的理由,無論對與錯。而對于她所遇見的人與事,我只能說,也許是注定的,是上帝發(fā)怒時丟下的一粒種子,恰好被她接住了,于是她的生命中就有了這次情感的坎坷。任何語言在此時,在一個被深深傷害過的心靈面前是蒼白無力的。
當我第一眼看見她時,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她和我生命中的一位舊人很相似,她的笑容,說話時的溫柔細語,她的舉手投足,似乎都有著莫名的相似,而關于這一點,也曾告訴過她,她只是說,或許吧。她喜歡對著火車外的景物觀望,說自己喜歡坐在窗邊看風景,喜歡看安妮寶貝的書,喜歡喝著不加糖的濃咖啡,喜歡在夜的深處徘徊……。
在心中,我不愿告訴她的是,也許是那位舊人的緣故,我覺得自己開始喜歡了。
可以告訴我你那位舊人的故事嗎?她在沉默了許久后說。
可以啊,反正我們不曾相識,或許以后也不會再見了,或許我們彼此的遇見,會成為生命中的一生一相會,在列車到達彼此的站點時,各自離開,不再相見。我這樣想著。
我向她講述著和那位舊人的故事,怎樣的相識,最后又怎樣的相隔千萬里,現在,我們各自生活于自己的軌道上,就像腳下的兩條鐵軌,不再相會。原先還有些聯(lián)系,現在聯(lián)系也了卻于無了,以至于關于她的記憶,有些時候只是模糊的存在。
的卻如此,在我沒有踏上火車之前,在沒有看見對面這位女孩之前,關于那位舊人的記憶,似乎為自己刻意封存了,很少再有關于舊人的回憶。但是遇見了面前這位女孩后,關于舊人的記憶卻不斷涌現。
說完我的故事后,她說,似乎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然后笑了笑。是啊,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呢。
火車駛入長長的隧道,因為是白日的緣故,車廂內一片黑暗,偶爾投射進的光線映照在她的臉上,一片明媚。。。。。
我們去往不同的目的地,我到站時,她依舊坐于車上,繼續(xù)著她的北行之旅,我們揮手告別,看著她進行漸遠,直至最后不見。。。。。共同的旅途中,沒有留下什么聯(lián)系方式,也就是說不會再見。當我走出車站,走入夜色中的城市后,身后是喧鬧的城市夜空霓虹閃爍。
篇4
有關綠葉菜的防癌作用,早在1980年就有了報道。當時有研究者發(fā)現,蔬菜的丙酮提取液能夠在Ames試驗中抑制兩種強烈致癌物3-甲基膽蒽(methylcholanthrene)和苯并[a]芘(benzo[a]pyrene)的致突變作用。研究者還發(fā)現,無論經過哪種處理,這種作用的效果都與提取液中的葉綠素濃度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提取出來的葉綠素越多,蔬菜的抗突變作用就越強。
后來,人們不斷確認了葉綠素和綠葉蔬菜的防癌作用,發(fā)現葉綠素的攝入量與多種癌癥的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吃深綠色的葉菜越多,患癌癥的幾率就越小。例如,2006年荷蘭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男性成年人當中,葉綠素攝入量越高,患結腸癌的風險就越小;而血紅素攝入量越高,患結腸癌的風險就越大。換句話說,紅肉吃得越多,患腸癌危險就越大,而青菜吃得越多,患腸癌風險就越小。另有研究發(fā)現,在實驗動物大鼠的大腸中,葉綠素有降低血紅素的細胞毒作用和促進細胞異常增殖的作用。此外,綠葉蔬菜中豐富的膳食纖維對預防腸癌也有好處。
除了腸癌之外,葉綠素或綠葉菜對乳腺癌、肝癌和皮膚癌也都有預防作用。其中有研究確認綠葉蔬菜里特別豐富的葉酸可能是抑制乳腺癌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對于肝癌發(fā)病有重要作用的黃曲霉毒素,和葉綠素之間也有一些微妙的關系――葉綠素可以大大降低它的致癌威力。
著名醫(yī)學雜志Carcinogenesis在2007年刊登了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發(fā)現,天然葉綠素可以抑制黃曲霉毒素B1引起的大鼠多器官致癌作用。研究者表示,葉綠素的抗癌機制可能是因為它能大幅度減少黃曲霉毒素的吸收率,從而抑制了黃曲霉毒素對肝臟DNA的加成作用。他們認為,葉綠素是一種極好的化學保護物質,對抗致癌物的作用非常有效,從減少肌體對致癌物質的吸收,到減少致癌物與遺傳物質的作用,直到減少肌體各組織的癌前病變出現,各環(huán)節(jié)都有明顯的效果。
這黃曲霉毒素B1可不是等閑之輩,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而且具有極強的致癌作用,特別是它與我國南方地區(qū)的肝癌高發(fā)問題關系密切。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花生、玉米和大米都非常容易滋生黃曲霉,污染微量的黃曲霉毒素,而吃這種含毒的糧食,哪怕毒素含量很低很低,長年累月之后都會大大增加致癌危險。
當然,這只是一項動物研究,對人體來說,葉綠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作用呢?在大鼠試驗的啟發(fā)下,2009年的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雜志上發(fā)表了一項人體試驗研究,它證明,在人類志愿者當中,葉綠素一樣能夠有效地對抗黃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研究者們給志愿者服用微量14C標記的黃曲霉毒素B1膠囊,然后讓他們正常進食和飲水,測定他們在72小時之內對黃曲霉毒素的吸收和代謝情況。過若干天后,給志愿者同樣服用這種黃曲霉毒素膠囊,但再加上葉綠素或者葉綠酸。結果和大鼠試驗相當類似,葉綠素和葉綠酸能大大降低黃曲霉毒素的吸收率。
篇5
【關鍵詞】胃癌;手術前;焦慮;護理學干預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10-1464-0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焦慮是人們對環(huán)境中將要來臨的、可能造成的危險和災禍,或者要做出重大努力的情況來進行適應時,在主觀上引起的緊張和一種不愉快的期待情緒。焦慮是外科病人在手術前最易產生、最常見的心理反應,因為手術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心理刺激,因而人們常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而出現焦慮癥 。對2006年10月~2007年9月我院普外二科收治的胃癌手術病人100例進行術前調查,在此基礎上對胃癌手術病人進行了術前認知和行為干預,探討緩解胃癌手術病人術前焦慮的有效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確診為胃癌的手術前病人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男88例、女12例,年齡38~79歲,中位年齡59歲。病變部位:賁門癌51例、胃體癌13例、胃竇癌36例。術前均排除心理障礙,能積極配合和接受調查及健康指導。
1.2 方法
1.2.1 術前焦慮調查:調查前均常規(guī)進行胃癌相關知識的科普教育以及針對不同層次文化水平的健康知識講解,達到對胃癌診斷、治療及預后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調查內容:(1)對麻醉的擔心;(2)害怕喪失器官及日后生活;(3)既往失敗的手術經驗;(4)擔心承受不起醫(yī)療費用,擔心家庭沒人照顧。每項分值為3分,其中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分,總分值為12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重,>8分者為重度焦慮。
1.2.2 護理學對策: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及健康教育。實驗組除進行常規(guī)護理及健康教育外,還進行深層次的胃癌外科相關知識教育及我院在該領域的診療特色介紹。包括:麻醉科的人員狀況、麻醉水平;普外二科(腫瘤外科)的人員狀況、診療水平、既往取得的成績,特別是在胃癌外科領域取得的成果、在學術界、社會上的反響;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效果、術中的綜合治療、術后的序貫治療、隨訪等;既往手術的狀況、術后生活質量、生存期;手術的風險;醫(yī)療流程及醫(yī)療費用等。通過這些護理學干預后,于手術前再進行焦慮程度測量,以護理學干預前后焦慮程度變化及接受手術后病人主觀滿意率衡量護理學干預的效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手術前護理學干預前后焦慮情況:胃癌病人手術前焦慮發(fā)生率較高,實驗組焦慮發(fā)生率高達100%,對照組手術前焦慮發(fā)生率也高達96%(48/50)。兩組均為輕、中度焦慮發(fā)生率低,重度焦慮發(fā)生率高。但是經過護理學干預后,越接近手術日兩組焦慮程度則發(fā)生明顯變化,實驗組重度焦慮發(fā)生率明顯減少,兩組重度焦慮發(fā)生率差異有顯著性(P <0.05)。護理學干預前后兩組焦慮程度變化表見表1。
2.2 手術后病人主觀滿意情況:全組均按計劃順利完成A級或B級根治手術,無麻醉意外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傷口感染3例,炎性腸梗阻2例,反流性食管炎8例,餐后飽脹6例。手術后10天患者主觀滿意95例,滿意率95%。其中實驗組49例,滿意率98%,對照組46例,滿意率92%。兩組術后滿意情況差異無顯著性(P>0.05)。
3 討論
3.1 胃癌手術前病人焦慮的原因:手術前病人焦慮的常見原因有:(1)對麻醉的擔心,一是擔心麻醉無效引起疼痛,二是擔心麻醉意外造成終身殘疾或死亡;(2)害怕喪失器官及日后生活,多數患者擔心胃被切掉后不能吃飯而只能喝湯,生存質量低下;(3)既往失敗的手術經驗,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既往胃癌手術后病人,由于醫(yī)療水平或病期不同,術后并發(fā)癥問題、復發(fā)問題,從而擔心手術沒有價值;(4)擔心承受不起醫(yī)療費用,擔心家庭沒人照顧。每例病人的經濟狀況不同,承受能力不同,擔心無力承受醫(yī)療費用等[1]。這些原因在本組病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2 手術前病人焦慮引起的危害:由于害怕手術,病人焦慮不安而導致睡眠障礙,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從而引起病人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下降,而影響手術后的傷口愈合。有資料表明[1],手術前過度焦慮的病人,手術后有50%的病人出現并發(fā)癥或適應性問題。焦慮可使病人痛閾減低,微弱的刺激都會產生強烈的疼痛反應,從而影響麻醉效果,增加的使用量。嚴重焦慮者可影響病人獲取和記憶信息的能力,甚至出現精神癥狀。中度焦慮可使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增多,有礙傷口的愈合,引起電解質失衡,損傷免疫系統(tǒng)應答而導致傷口感染,本組傷口感染的3例病人中有2例均為重度焦慮病人。過度焦慮將會直接影響手術效果,如術中血壓下降,出血量增加等現象會影響手術進程,影響傷口愈合。在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的8例中有5例為重度焦慮病人,在餐后飽脹的6例中3例為重度焦慮病人??梢娊箲]在術后恢復過程中確實是不利因素,應當努力減少其發(fā)生。
3.3 護理學干預的價值:運用護理學手段,解除病人的焦慮,使胃癌病人身心處在最佳狀態(tài)下接受手術是護理學在整個醫(yī)療過程中應該達到的目標。胃癌手術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惡性腫瘤,其次有器官丟失,本組有58%的病人由于病變部位及分期的原因行了全胃切除。據報道進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2],這些是造成術前焦慮的重要原因。因此術前的護理應當有針對性地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我院胃腸腫瘤外科近十年來在胃癌外科領域取得了較大成績,手術后病人的生存期明顯延長、生存質量明顯提高,在學術界及社會上都有較好地影響,我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與病人進行溝通,讓病人相信我們會做得很好。通過護理學干預后,實驗組干預前重度焦慮發(fā)生率高達70%,干預后僅為20%,而對照組干預前后變化不大,而且隨著手術的臨近重度焦慮發(fā)生率還有增加,由32例(66.7%)增加到33例(68.8%)。兩組干預前的重度焦慮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是通過護理干預后則表現出差異有顯著性P <0.05,說明術前的護理學干預能夠降低重度焦慮的比例,增加手術成功的機率。同時,我們還發(fā)現重度焦慮病人的并發(fā)癥也較高,進一步說明術前護理學干預在胃癌外科治療中的價值。
3.4 護理學干預的內容:我們在傳統(tǒng)護理基礎上增加了向病人介紹手術及麻醉相關知識,與麻醉醫(yī)生一道耐心解釋病人提出的問題,用恰當的語言交待術中病人必須承受的痛苦,屆時應有的心理準備,使病人主動配合手術;讓病人參觀醫(yī)療設備及手術室,解除其陌生感,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術前安排娛樂性活動,如打牌、下棋、聽音樂等,可幫助病人分散注意力,減輕對手術的焦慮;介紹我院胃癌外科近年來在前哨淋巴結研究[3]、消化道重建研究[4]以及綜合治療[5]領域的成績、生存期情況、生存質量改善情況,通過既往在我院手術后返院隨訪的住院病人與其交流,以取得病人對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信任,減少術前擔心,這可能是實驗組干預后重度焦慮明顯減少的重要原因。另外,指導病人術前進行深呼吸、咳嗽、翻身訓練,以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指導病人進行術中強迫訓練,以及如何配合手術,以減輕病人術中的不適;指導病人選擇最佳的手術醫(yī)生和麻醉師為自己施行手術;手術前晚協(xié)助病人放松,使病人獲得充分的睡眠;對不易緩解的焦慮,必要時可給予安定劑加以解除;手術當天,手術室護士親自到病房接病人到手術室,并注意病人的冷暖,關心體貼病人,如病人過于緊張,護士可緊握病人的手,撫摸病人的額頭,或與病人交談等方法來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解除病人的緊張情緒;手術后,手術室護士及麻醉師到病房看望病人,了解術后傷口愈合情況,促進病人康復。
參考文獻:
[1] 徐俊冕.醫(yī)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6.23.
[2] 姜淮蕪,簡 訊,肖仕明,等.進展期胃癌前哨淋巴結示蹤新方法[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7,87(4):268.
[3] 姜淮蕪. 進展期胃癌的前哨淋巴結活檢[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7,14(1):120.
[4] 姜淮蕪.胃癌消化道重建手術的應用與發(fā)展[J].四川腫瘤防治,2007,20(20):89.
篇6
【關鍵詞】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后遺焦慮狀態(tài);心理護理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或持久的反應[1-3],治療側重于脫離應激源及藥物治療,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絕大多數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在精神病性癥狀緩解后,遺有明顯的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抑郁。本研究試圖以心理護理手段對后遺焦慮狀態(tài)進行干預,以達到促進患者康復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選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符合CCMD-3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者。全部病例72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實驗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33.8±9.8)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35.7±10.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入組后根據病情給予抗精神病藥物進行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2周(兩組患者均未用抗焦慮和抑郁藥),精神病性癥狀緩解后,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同時實驗組心理護理介入:第1周采取集體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發(fā)病原因不同以及焦慮程度的輕重,將相似發(fā)病原因及程度相近的患者5~7人分為一組,每次1~2h,1周4次,采用以下形式:①講座方式,結合患者的焦慮癥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每次講解必須聯(lián)系患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目的、有重點地闡述引起患者焦慮的原因,便于在個別心理護理時患者能充分暴露焦慮體驗。②組織座談討論,首先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鼓勵和誘導患者聯(lián)系疾病的實際和發(fā)病原因,心理社會因素、病前性格,結合目前焦慮體驗展開自由討論,盡量做到每一個患者都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以達到互相啟發(fā),良性互動,并注意收集患者反映的與焦慮有關的問題,以便個別心理護理階段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第2周個別心理護理:①細聽傾訴,目的是收集相關信息,建立信任關系,給患者以宣泄焦慮的機會。②支持與鼓勵,給予患者以心理支持,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消除顧慮,鼓勵患者從心理創(chuàng)傷中走出來,使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第3周行為療法:①脫敏療法,讓患者逐漸去接觸會引起焦慮反應的事物、環(huán)境或情況,由少漸多,慢慢調節(jié)其程度,讓患者習慣,不發(fā)生焦慮反應。②全身松弛法,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讓患者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半閉眼睛,按次序指揮自己的肌肉松弛下來,先是頭部,然后依次是頸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最后達到全身松弛的狀態(tài)。全身松弛后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調節(jié),從而調節(jié)緊張的植物神經,通過生物反饋作用緩解焦慮情緒。而對照組只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而不施加任何心理護理手段。治療結束時再次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1.3療效評定:由兩名受過訓練的精神科主治醫(yī)師在一致性測驗后,于心理護理前后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測評。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減分率評定療效,痊愈:漢密爾頓減分率≥75%;顯進:漢密爾頓減分率≥50%;進步:漢密爾頓減分率≥25%;無效:漢密爾頓減分率<25%。1.4統(tǒng)計分析:應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0.0)進行χ2檢驗與t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表明:實驗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經χ2檢驗顯效率及有效率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2.2兩組治療前后焦慮自評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結果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均有明顯降低,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治療前兩組患者兩個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分更加明顯,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心理護理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后遺焦慮有明顯康復作用。
3討論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或持久的反應,過去稱之為反應性精神病,強調生活事件的強度及持續(xù)時間等客觀因素在發(fā)病中的關鍵作用[4],但這不足以解釋為什么在同樣強度甚至更大強度的生活事件面前有的人能平安渡過危機而不發(fā)病,這就說明個體易感性和對應激應付能力在發(fā)病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閉。以往,多數學者認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預后良好,不遺留缺陷癥狀[5]。近年來這一觀點在修正,國外的諸多研究表明,該障礙往往病程遷延,經年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社會功能[6-7]。本實驗觀察到絕大多數患者在精神病性癥狀消失后均遺有明確的情緒障礙,這與既往研究的結果相一致[8-9]。這也表明重大心理創(chuàng)傷對患者產生持久應激效應,會長期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從一個側面說明患者的心理成熟度和應對應激的能力在發(fā)病中有同樣重要的作用。由此,研究心理護理手段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就有很大意義了。
本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顯效率83.3%,對照組55.5%,二者差異顯著,治療前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分更加明顯,t檢驗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進行心理護理可以有效地緩解后遺焦慮狀態(tài),促進患者的康復,從而避免一部分患者的慢性化趨勢。本實驗采取的方法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循序漸進的,在創(chuàng)傷應激期應給予支持性心理護理,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采用讓患者回憶創(chuàng)傷事件的認知療法或暴露療法,因為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另外,心理護理的關鍵是護士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對護士有足夠的信任。在應激相關障礙后期,精神癥狀大部分消失,為患者提供有關應激相關障礙及其治療的知識也很重要,還需注意患者家屬及其他社會關系的力量,強化社會支持[10-11]。
本課題研究結果充分顯示,實驗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焦慮癥狀明顯較對照組減輕,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達到了康復的目的。本實驗研究結果值得臨床護理工作者重視。
作者:于宏 單位:遼陽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
參考文獻
[1]龍官保,江山,馬龍.心理干預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的臨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671-673.
[2]江家龍,劉陽,袁滿.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的心理護理研究[J].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2013,32(12):557-558.
[3]胡佩誠,宋燕華.心理衛(wèi)生和精神疾病護理[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263.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34-137.
[5]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5.
[6]沈魚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84.
[7]沈魚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86.
[8]吳昌全,夏幫能.47例反應性精神病的隨訪分析[J].四川精神衛(wèi)生,1998,11(4):235-236.
[9]KuchK.SymptomsofPTSDin124survivorsoftheholocaust[J].AMJPsychiatry,1992,149(3):337-340.
篇7
大家好!你到過寬廣無際的沙漠嗎?你能體會身處絕境企盼沙漠綠洲出現的急切心情嗎?面對痛苦的醫(yī)療疾病患者我們護士就應該用雙手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用愛為他們托起生的希望。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就是:用愛托起生命的綠洲!
我們的職業(yè)被人們尊稱為“白衣天使”。在我剛剛受到醫(yī)學的啟蒙教育時,我的老師就說,你們選擇了這一行,就等于選擇了奉獻。對于“奉獻”二字的深刻含義,當時我并不以為然,直到第一次走進病房,戴上白色的燕尾帽,穿上潔白的工作服,我才明白什么是奉獻,什么叫做“天使”!從自身經歷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的工作有多苦有多累,又有多么重要!打針、發(fā)藥、鋪床、輸液,在苦中感受呵護生命的快樂;交班、接班、白天、黑夜,在累中體會自身價值的意義!我們用真誠來丈量無數個夜晚的漫長;在親人的期待里,我們把自己奉獻給了一個個身患疾苦的病人……
自南 丁格爾 女士開創(chuàng)現代護理專業(yè)至今,一百多年已經過去了,護理學科不斷的發(fā)展進步。護理工作的內涵與工作模式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護理學科經歷了功能制、責任制護理的臨床實踐,順利的完成了以疾病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的轉變。這就要求護士要更多的關心和照顧病人、更多的考慮病人的需求、更多的提供優(yōu)質服務。護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操作基本功,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日常工作中還要講究科學化、藝術化,這樣才能加強與病人和同志間的溝通,提高科室的整體護理質量和水平。我從事護理工作十年,每天都被醫(yī)護人員愛心奉獻的事跡和熱心的患者感動著。對于病人,她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醫(yī)務人員熾熱的目光和白色口罩后面真誠的笑臉;她們對于護士的要求也已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醫(yī)療操作,而是希望感受到溫暖、得到尊重。和藹的態(tài)度,溫柔的語言,認真的傾聽,正確而有效的護理才是人們所希望得到的服務。幸福不在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于我們用自己的愛心為別人帶去了多少快樂和感動!記得有一個妊高癥患者情緒非常低落,病房里經常都能聽到她嗨聲嘆氣的聲音,后來我通過與她同病房的患者了解到這個患者的丈夫和婆婆對她二胎懷的又是女孩而不滿,所以她思想上顧慮重重。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治療時就額外注重開導她,并且通過教育她的丈夫扭轉了她婆婆重男輕女的思想,笑容再次綻放在她的臉上,并且順利產下一健康女嬰。所以,護士的工作不僅僅只是用雙手機械地忙碌,更是用心、用情、用愛、用真誠去撫慰受傷的心。精湛的醫(yī)術可以挽救生命,先進的治療儀器可以延續(xù)生命;但心理上的脆弱、痛苦甚至比軀體上的病痛更加可怕。我沒有想到作為普通護士,我的一點點愛心也能給患者帶來生的希望與勇氣,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自己所做的不僅僅是奉獻和付出,我的人格同時在對病人的關懷、理解和愛中得到了升華。
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一名產后發(fā)熱患者曾經對我說:“我在生活上再苦再難都可以忍受,但疾病的痛苦使我在精神上無法承受?!痹谥委熎陂g,每個病人不僅需要身體病痛上的治療,精神上的安撫也是必不可缺的。護士與病人接觸時間長,最能體會病人肉體與心靈上的痛苦,所以護士更應該以無限的愛心關愛患者,要永遠將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護理人員只有對患者真心關愛,具備熟練的業(yè)務技術,才能得到病人的信賴,才能使護理工作更趨于完美。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惫ぷ髦?,我一天比一天體會到護理工作的神圣。我們用自己的愉悅、信心和病人的沮喪、絕望做著交換,用自己的微笑撫慰病人傷痛的心靈。在這十年里,我漸漸的懂得了:不能把對生命的憐惜和救助劃為純粹的工作,這更是一種生命中對愛的本能。無論過去、現在、亦或是將來,愛與奉獻都是我們永恒追求的主題。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每一位真正的護士都是天使。護理是這個社會不可缺少的職業(yè),更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生命也曾無情,每一次搶救成功都可以讓我們?yōu)橹畾g呼雀躍,但是我們也不得不去面對生命的消逝。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中的常事,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我們所能作的就是在這每一個瞬間,給每一個人送去我們的溫暖,用我們如同涓涓細流般的愛心來撫慰每一顆病痛的心靈。
歲歲年年多少事,迎來送往何其多。有人算過,一個晚上,上班的護士全部走下來的路就有四五十里之多,也許您不相信,但是請您看看護士姐妹們小腿上那盤曲的靜脈曲張,您就明白了。那么,一年、十年、二十年呢?難道這還不能與二萬五千里相媲美嗎!因為這條路同樣用熱愛、執(zhí)著、奉獻和犧牲刻寫著里程和路標! 每一個人都有夢想,人的生活軌跡往往是先由夢想牽扯出的一條美麗弧線。當初戴上莊嚴的燕帽時曾許下的諾言,伴隨我走過了十年,并且還將繼續(xù)走下去,也許將會是三十年……平凡的工作、平凡的語言、平凡的舉動,這就是護士工作的詮釋,但恰恰就是這些平凡的事情成就了生命的輝煌。
曾經有人說過,“拉開人生帷幕的人是護士,à-é?è?éúá???μ?è?ò2ê??ê??£?±ê?°?£??úè?μ?ò?éú?D£??-???T·¨?ü??ììê1£??ò??ê?ê±?ìó?éú?üí?DDμ?è?£?ê?1?×¢???μó?°?μ?ê1??£???°?ó?·??×?òê??ò??°×ò?ììê1óào?2?±?μ??÷ìa£?????
?ò??°á£?òò?aò???????í?μ?????í¨1y?òμ??àí£???D????eá?éú?üμ?·?·??£
篇8
[關鍵詞]身份焦慮;男權社會;顛覆
On the Women Writers’Identity Anxiety through Jane Eyre and Rebecca
[Abstract]Jane Eyre and Rebecca appeared as two feminine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both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The two love stories reflect the authors’releasing their repressed feelings as women against patriarchy culture which dominated the world over the centuries.Each of them portrayed a rela- tively an irrational or eccentric female character as well as a rational heroine.Both Charlotte Bronte and Daphne du Maurier identify with patriarchy and rewrite the stereotypes of women stipulated by men,which reflects the authors’identity anxiety while writing the works.
[Key words]identity anxiety;patriarchal society;deconstruct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1847)首開了女性文學的先河。作者描寫了以追求平等婚姻和真正愛情的勇敢精神而深受讀者喜愛的女主人公簡·愛,同時還刻畫了被丈夫羅切斯特關在閣樓里備受冷落的瘋女人伯莎。大約一個世紀后,英國另一位女作家達夫妮·杜穆里埃創(chuàng)作了《蝴蝶夢》(1938),該作品與《簡· 愛》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情節(jié)也是圍繞著女主人公坎坷的愛情故事展開,它講述的是敘述者“我”、麥克西姆以及麥的亡妻呂貝卡之間的故事。兩部作品都描述了女主人公的可愛之處,而且相對應的分別是瘋女人伯莎和已故的莊園女主人呂貝卡。這兩對女性角色的塑造可以說是作者既認同又顛覆了傳統(tǒng)的父權文化對女性的角色定位,體現了作家本人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壓力,即身份焦慮。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認為,人類漫長的文明史其實就是男人話語強勢的歷史,女性處于文明的邊緣, 處于“失語狀態(tài)”,是作為被男人觀察和欲望的客體而存在的。因此,女性在男性作家的筆下被分化成兩個相互對立的形象,要么是美麗善良、甘愿為男性奉獻和犧牲的“天使”;要么是我行我素、不受男性束縛的“惡魔”,女性如此形象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俯拾即是。直到19世紀英國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改變, 女性的主體意識逐漸凸現,女作家得以借助作品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心聲,才打破男性文學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時要克服許多障礙,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話來說,就是既要殺死“家中天使”,又要講出真情實感,使自己的作品言之有物。做到這一點就要克服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拋開性別的干擾。她們既要釋放壓抑已久的憤懣,又要顧及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男性的欣賞心理,被社會所接受。所以,對當時的一些女作家來說,創(chuàng)作時這種身份焦慮無時不在困擾著她們。她們一方面要改寫父權文化對女性歪曲和貶抑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又要不自覺地認同長久以來刻在她們腦海中的父權文化的印記。
為什么女作家創(chuàng)作時會被身份焦慮所困擾?
筆者認為當時女作家的身份焦慮是由社會地位、傳統(tǒng)觀念、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等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社會背景與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作家的身份焦慮是社會背景與傳統(tǒng)觀念在其身上的投射。在父權制社會里,女性長期處于政治上受壓迫、社會上受排擠、經濟上受貧窮、文化上受男性專制教育、思想感情上受壓抑的狀態(tài)[1](494)。她們的創(chuàng)造力受到限制、身心發(fā)展被禁錮、她們的角色被鎖定在家庭之中。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她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從屬性和依附性,她們被排擠出社會公共勞動,失去了經濟來源,因而陷入了貧窮的境地,喪失了社會的主體地位。在夏洛蒂·勃朗特生活的19世紀,對中產階級女性來說締結一門好婚姻是她們通往體面之路的唯一途徑。一旦因為某種原因成為婚姻市場的滯銷品,她們只能呆在家里,打發(fā)寂寞時光的辦法就是寫作。然而,在男性觀念、規(guī)范和禁忌的壓制下,她們只能用男性筆名發(fā)表作品以避開遭遇性別歧視,勃朗特姐妹發(fā)表作品時皆以筆名作為自我隱蔽的策略。英國女權主義批評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曾說過“甚至晚到19世紀,貞潔觀的遺風仍然迫使女人隱姓埋名??吕铡へ悹枴讨巍勐蕴?、喬治·桑,無一不是她們內心沖突的犧牲品,這從她們的寫作中可以看出來,她們徒勞地使用男子姓名來掩飾自己。如此一來,她們就迎合了常規(guī),囿于常規(guī),女人拋頭露面是可恥的,而這一常規(guī),即使并非由男性樹立,至少也經過他們大力鼓吹”。此外,男性批評家也會以男權意識為標準,歪曲貶低女性作品。對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懷疑,女性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形象特征始終縈繞困擾著女作家,成為她們面臨的普遍困境。
縱觀19世紀的英國文學,不難發(fā)現“女作家們大抵都是有意無意的‘兩面派’。她們一面在模仿,一面在‘篡改’,從遣詞用字、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以及象征的運用等各個方面來修正那個喂育了她們的文學傳統(tǒng)”。維多利亞時期的已婚女性,如果逾越了“家中天使”這一角色定位,則被斥責為墮落或瘋狂的妖女。在創(chuàng)作《簡·愛》時,夏洛蒂既要順從又要顛覆和改寫長期以來文學史上對女性的傳統(tǒng)定位。她一方面借助伯莎這一瘋女人形象表現了女性的現實生存困境,控訴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另一方面,她又遵循著男權話語,讓瘋女人失語,最后葬身火海, 以傾訴自己那個得不到又無比向往的愛情,實現自己心中的那個白日夢。瘋女人伯莎是女作家潛意識中被男性話語壓抑的自我:“通常在某種意義上(瘋女人)是作者的復本,具有她自身的焦慮和瘋狂的形象。事實上,在出自女性之手的詩歌和小說中,大部分都虛構了這樣一位瘋子:只有這樣,女性作家才能在她們自身獨有的、分裂的女性感情上找到平衡,在 ‘她們是什么’與‘她們應該是什么’之間的差異上做出讓步”。[2]
美國女權主義批評家吉爾伯特和古芭合著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從新的角度去理解19世紀“婦女獨特的文學傳統(tǒng)”及其共性,創(chuàng)立了婦女文學創(chuàng)造性的新學說。她們認為:長期以來,由于藝術創(chuàng)造性被視為男性的基本特征,寫作被視為男性的活動,婦女在文學中的形象更成為男性幻想的產物;婦女作家被剝奪了創(chuàng)造女性形象的權力,而須服從傳統(tǒng)父權制的標準,因此,她們在進行文學活動時,總是懷著 “作家身份的焦慮”。這種憂慮使她們不能直接運用 “女性獨特的力量”,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些女作家在做著艱難而相互矛盾的工作:她們在謀求變成婦女文學的真正權威,同時既要順從、又在破壞著父權制的文學標準”。[3]132她們的聲音充滿著雙重性,這種雙重的聲音構成了婦女寫作的策略,使她們或“攻擊和修正”,或“解構和重建從男性文學中繼承來的婦女形象,尤其是——— 仙女和惡魔的對立形象”。 二、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的影響
家庭背景與生活經歷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勃朗特一家住在霍沃斯曠野一處偏僻的角落,父親是牧師,家中六個兒女,前兩個女兒患肺結核夭折。父親勃朗特是一個離群索居的人,習慣于獨自在書房里用餐,天生不喜歡孩子。大凡對他有了解的人都認為他自私、專制而暴躁。夏洛蒂與妹妹深居簡出,與外界接觸少,多數時間在家讀書、編故事或在荒原散步。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況下,父親把家里的積蓄都用在沉溺于酒精和鴉片無法自拔的落魄兒子勃蘭威爾身上,所以她們必須依靠自己?!肮媚飩儗@種安排毫無異議:把所有能弄到的錢全用在獨子身上,這是無可爭議的傳統(tǒng)。”她們只能做家庭教師來謀生,當時家庭教師地位低下且被人鄙視,待遇與奴仆幾乎等同,因而生存壓力很大。閉塞的生活環(huán)境、窘迫的經濟狀況與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導致了三姐妹情感方面的缺憾,她們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又很少與她們溝通,感情方面又很難找到歸宿,艾米莉與安妮終生未婚,夏洛蒂曾在布魯塞爾求學時愛上皇家學院的教授埃熱先生,一個熱心輔導她和妹妹艾米莉法語的有婦之夫。她原定學習半年,但后來延長到一年,直到姨媽病逝的消息傳來,姐妹二人才回到英國。后來,埃熱先生給夏洛蒂寫了一封信,建議她回校任教,當時埃熱夫人是支持丈夫這一舉動的。然而當夏洛蒂獨自一人返回布魯塞爾并反過來給埃熱輔導英語時,她與埃熱一家人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而明顯的變化直至后來陷入危機中。她回國后曾經給埃熱先生寫了四封信,但都石沉大海。所以感情上的受挫、與世隔絕的處境與痛苦導致她在作品中宣泄生活與感情的壓抑,塑造了一個以埃熱夫人為原型的瘋女人伯莎,亦是作者性格的陰暗面。
與夏洛蒂不同的是,達夫妮·杜穆里埃出身高貴,卻厭惡都市生活,她長期住在西南部的康沃爾郡。她所生活的20世紀女性地位有了極大提高,但傳統(tǒng)觀念對女性的模塑依然難以根除,她耳濡目染了女性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中的困境。杜默里埃本人熱衷文學創(chuàng)作,在與丈夫33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先后與兩個女人有過同性戀關系,而且她與自己三個孩子的關系也不是很親密,與照顧丈夫孩子相比,她更愿意從事創(chuàng)作。在《蝴蝶夢》中,她塑造了呂貝卡這個放蕩的女人,呂貝卡向往權力,而且有著管理莊園的出色才能。她是作者愿望的體現者,同時也是女主人公“我”的另外一個自我?!逗麎簟愤@部浪漫主義小說反映出作者杜穆里埃作為一名女性面對自我身份時的困惑與焦慮。在寫給朋友的信中,她把作為作家的自我說成是“游離肉體的靈魂”。她坦言, 她寫作是為了拒絕社會對她的性別定位,所以她經常采用哥特體來寫作并將自己的大部分作品聚焦于自我認證之上。[4]
三、身份焦慮的宣泄方式
瘋癲和死亡是女作家宣泄心理的獨特方式。“這些小說里的瘋癲和自殺,體現了同一種拒絕,即女主角拒絕生活在父權文化的敘述結構之內,因為這一結構阻止了自我的充分表達”。[5]185
《簡·愛》成功地塑造了兩個鮮明的女性形象:具有強烈獨立意識的簡·愛與精神失常的愛情犧牲品瘋女人伯莎。伯莎被丈夫羅切斯特關在暗無天日的閣樓里,被剝奪了話語權、只能發(fā)出動物般的嚎叫。原因是羅認為她有精神病史,太放縱、太。而伯莎本人只能以特殊的方式表明她的存在,她總是伺機逃出禁閉她的閣樓,尋求機會實施報復,最終以一把大火燒毀了象征著牢獄的桑菲爾德莊園,由一個男權傳統(tǒng)的受害者變成了男權傳統(tǒng)的破壞者,以她特殊的方式完成了報復父權制的任務。瘋女人的形象令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家著迷,吉爾伯特和古芭兩位批評家清楚地看到了女性作家“在藝術上和生活中所受到的禁錮”。女作家們在以男人為中心的房子里生活,其文學作品也同樣受著傳統(tǒng)父權制的藝術構筑的束縛。結果,在她們的作品中往往充斥著“封閉和逃跑的形象”、“瘋狂”的自我、靜物與激烈的對比和大量關于疾病的描寫。婦女作家筆下的瘋女人形象,是“作者本人的重像”,傾訴了作者本人的“憂慮和憤怒”。從吉爾伯特和古芭的觀點看,這種“瘋狂的重像”是女作家創(chuàng)造力的反映,是她們“認同和修正父權文化加之于她們的自我定義”。這種雙重策略構成了19、20世紀婦女文學的重要特征。用福柯的話說就是“瘋癲與非瘋癲、理性與非理性難分難解地糾纏在一起”。[6]
瘋女人是女性作家作品中的隱喻,而幽靈則是女性小說中另一種獨特的構想。她們或是死者不散的冤魂,或是伺機復仇的隱居者。除《簡·愛》中的瘋女人之外,達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夢》刻畫了一個 “幽靈化的女人”呂貝卡。故事的敘述者“我”與美貌的呂貝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我”涉世不深,柔順、敏感、天真、羞澀,是男性心目中的乖女人。而呂貝卡是一位富有神秘色彩的女性人物,小說一開篇她已死去,但她的影響處處彌漫在曼陀麗莊園。她的形象是通過“我”的側面描述和眾人的追述而逐漸呈現出來,她非常美麗而且聰明過人。她有頭腦,把整個莊園治理得井井有條;她富于魅力,麥克西姆的姐姐形容她“自有一套討人喜歡的本領,男人、女人、小孩還有狗,都會被她迷住”。然而她生活放蕩,不肯順從男性,反而以玩弄男性于股掌之中為樂,生活腐化。她是個魔鬼般邪惡的女人,在自己病入膏肓之際設下圈套,使其丈夫背上了殺人的罪名。呂貝卡是男性心目中的“惡魔”,她的所作所為不僅是對其丈夫的報復,而且是對整個男權社會的顛覆。由此可見,達夫妮·杜穆里埃既塑造了天使般的“我”,又刻畫了惡魔般的呂貝卡。
結語
按照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作家無不具有兩重性, 在現實中,他是個人,而一旦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他便成了“集體的人”。作家既是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又是社會環(huán)境的改造者。以上兩位作家塑造了相貌平平,出身卑微,但是心地善良,敢于追求平等愛情并獲得圓滿結局的簡·愛與“我”;同時成功地刻畫了瘋癲失語的伯莎與陰魂出沒的呂貝卡,她們在作品中的顛覆作用毋庸置疑。她們并非陪襯,也絕非是作者為了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設置的,而是具有超強力量的女性人物,是男女主人公結合的障礙,她們的存在及所作所為對男權社會構成了威脅,挫敗了男權的優(yōu)越感。相同的是,兩位女作家都以莊園為背景,運用了哥特式表現手法渲染氣氛,尤其是作品中透射出的憤怒和不平皆以火的形式表現出來,說明了作家創(chuàng)作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最后以一把大火得到消解:呂貝卡的崇拜者丹弗斯太太放火燒毀了曼陀麗莊園, “我”才得以與麥克西姆結合;瘋女人一把大火燒毀了桑菲爾德莊園,使羅切斯特手殘眼盲,簡才得以成為羅的妻子。因此,只有當伯莎和呂貝卡死亡,憤怒之火熄滅,簡和“我”才能徹底清除與所愛之人結合的障礙,安穩(wěn)地生活在男性的世界里,女作家的身份焦慮亦由此得以消除。兩位女作家受到所處時代的局限,其作品依然帶有男權社會中父權制標準的印記,但是她們所塑造的反叛女性形象改寫了長期以來父權制對女性角色的規(guī)范及對女性貶損的歷史, 表達了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的心理感受,抒發(fā)了對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為女性尋求獨立自主的空間樹立了典范。
[參考文獻]
[1]張首映.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莫依,陶麗.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權主義文學理論[M]. 林建法,等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3]鮑曉蘭.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
[4]Avril Horner and Sue Zlosnik.Daphne du Maurier Writing, Identity and the Gothic Imagination[M].Macmillan,1998.
篇9
[關鍵詞] 心理護理;宮頸癌;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4-143-02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cervix cancer
LU Yuee LI Xiaohui HE Yunyi GAO Mulan
People's Hospital of Gaoyao, Zhaoqing 526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on anxiety,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cervix cancer.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uterine cervix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random digits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usu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usua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 Scores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quality were recorded. Results Score of anxiety after ca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34.3±9.5), better than(49.3±9.7)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 Uterine cervix cancer; Anxiety; Depression
宮頸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而且有年輕化趨勢,一旦確診,對患者來說是嚴重的打擊,隨之而來的是對腫瘤的恐懼,根治術是目前治療宮頸癌的重要手段,但大多數患者會在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狀態(tài),甚至會產生輕生的負面心理,加重患者的身心負擔[1]。心理護理是指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行為、舉止言語、態(tài)度等,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使患者進一步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疾病的的恢復。大量文獻已證明心理護理在某些方面可以增加或者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心態(tài)及狀況處于比較好的水平。另一方面心理護理可以減少病痛對患者的不良刺激,糾正某些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醫(yī)患不良關系。本研究通過收集客觀指標數據作為證據證明心理護理對宮頸癌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2]中宮頸癌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者;(2)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無法進行語言溝通或者文化程度太低對心理護理無法理解接納者;(2)有嚴重精神異常的患者。入選患者為我科2011年7月~2013年8月期間96例宮頸癌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48例,年齡32~65歲,平均(35.4±8.3)歲;病理分型:腺癌22例,鱗癌26例;臨床分期:Ⅰa期9例,Ⅰb期12例,Ⅱa 期11例,Ⅱb 期16例,對照組年齡36~63歲,平均(36.1±8.4)歲;病理分型:腺癌23例;鱗癌25例,臨床分期:Ⅰa期10例,Ⅰb 期13例,Ⅱa期10例,Ⅱb期15例,兩組患者均行子宮廣泛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是告知患者宮頸癌的基本護理知識,以及術后的一些注意事項,平時查房時多詢問患者病情及解答一些患者提出的問題。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積極的心理護理措施。首先對患者的疾病狀態(tài)以及心理狀態(tài)做評估,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出具體的心理護理計劃,然后給予實施個體化護理方案,如下:(1)心理疏導[3]:主動關心、體諒患者,不表現出厭煩、冷淡、傲慢、歧視等表情;詳細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平時性格特點及確診后的心理狀況,根據患者的理解程度選擇個體化的方式主動與患者交談,鼓舞患者以增強其戰(zhàn)勝癌癥的信心;鼓勵患者說出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的主要原因,比如經濟原因、擔心癌癥復發(fā)等,盡量開解患者。(2) 爭取家庭支持:根治術對患者尤其是未生育的患者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甚至產生輕生念頭,護士應給予同情、理解、幫助,并與患者的家屬溝通,叮囑患者的家屬如何照顧患者,間接讓患者的感覺家人的溫暖。(3)知識宣教[4]:由于傳統(tǒng)觀念及文化程度的不同,不同患者對子宮切除有不同的看法,但總的來說均會認為自己是個不完整的婦女。護士通過我科自制的圖片、小冊子等向患者講解宮頸癌的病因及根治術的意義,讓患者了解到與癌細胞擴散相比,切除子宮的代價其實很小。通過以上措施引導患者正確地看待疾病和痛苦,糾正錯誤觀念,改變認識和看法,樹立治療的信心。
1.3 評價標準
1.3.1 觀察指標 焦慮評分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進行客觀評分,滿分100分;抑郁評分根據國際通用的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進行評分,滿分100分。兩個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負性情緒越重。
1.3.2 護理滿意度 讓患者填寫我科自行設計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滿分為100分,90分及以上為滿意,90分以下為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版本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定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抑郁與焦慮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后抑郁、焦慮評分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1 治療前后抑郁與焦慮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觀察組 48 57.3±12.3 34.3±9.5 58.2±10.5 49.3±9.7
對照組 48 58.3±12.1 35.3±10.2 59.1±13.2 48.4±11.2
t 0.623 2.314 0.518 3.186
P >0.05 0.05
注:護理前后組內比較,P
2.2 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前對護理滿意度調查,觀察組90分及以上47例,占97.92%,對照組90分及以上39例,占81.25%,經x2檢驗,校正x2=5.47,P =0.0193
3 討論
癌癥與其他疾病不同,其對患者所造成的精神損害往往大于所造成的身體損害[5]。費國華[6]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一項心理調查研究發(fā)現宮頸癌焦慮的發(fā)生率為61.76%,抑郁的發(fā)生率為58.82%,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可見宮頸癌由于發(fā)病部位的特殊化,幾乎都伴有輕中或者重度抑郁或者焦慮的狀態(tài),使患者的病情加重[7]。心理護理是在護士護理過程中,以理論為指導、人際關系為基礎,與患者交往從而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的一種重要的護理手段。心理護理著眼患者的心理與生理不可分割的關系,防止心身疾病的惡性循環(huán); 有助于協(xié)調各種關系,使患者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增加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及滿意度[8-9]。臨床上需要心理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同時心理護理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更高一層,不僅僅需要做到一般的護理水平,同時更需要細致、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水平,作出具體的心理護理方案,不斷的完善護理水平[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護理后抑郁評分與焦慮評分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朱小玲,朱小莉,李小艷,等.宮頸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療,2013,16:141-144.
[2] 豐有吉.婦產科學[M].第2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27-128.
[3] 何永秀.心理護理干預在宮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8):131-132.
[4] 郭孝琴,李雪松,邊紅.心理護理干預對宮頸癌患者術前焦慮影響的效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23):4801-4802.
[5] 劉,于春梅.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當代醫(yī)學,2007,6(2):46- 47.
[6]費國華.婦科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下半月版),2011,8(8):109-110.
[7] 朱娟.健康教育對宮頸癌患者心理狀況的的影響[J].健康必讀,2012,11(4):460.
[8] 楊希林.早期健康教育對宮頸癌患者行子宮切除術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1414-1415.
[9] 方淑芹,袁曉明.早期宮頸癌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2):65-66.
篇10
››把成功留給明天(國旗下講話) 初三⑴班››學會愛就是幸福 初一一班國旗下演講››2012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天 國旗下講話稿››保護環(huán)境,利人利己››期末考試,你準備好了嗎? 高二一班國旗下演講››講普通話,做文明人 第十八周國旗下講話
當我們從繁忙的學習中抽身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我們發(fā)現大自然母親已經變了樣,原本綠油油的山光禿禿的,水塘早已變成泥漿坑,小河再也撈不到魚蝦…人類向自然界過度的索取導致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颶風、暴雨、暴風雪、洪澇、干旱、蟲害、酷暑、森林大火和地震頻繁的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報道上,全世界因為干旱等原因造成的遷移性災民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1億人。
現在已經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身為學生更是人類一員的我們當然不應該視若無睹,從身邊朝夕相伴的校園開始著手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的義務,也是肩上卸不下的一份責任。森林和海洋本是世界的原貌,校園中的一抹抹綠色也是美好的風景。學習之余從窗口眺望出去能看見這些怡人的花草們,運動之后在樹木灑下的蔭涼中躲避灼熱的日光。這些搖曳著綠葉的植物們在看似不經意間為世間環(huán)境做了多少貢獻!養(yǎng)成不隨手采摘花草的習慣,閑暇時與家人一起種植植物,放松身心又美化了環(huán)境,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之前的生活中,我們也看到過不愿意看到的情景:隨地亂丟的紙屑和塑料瓶,有意或無意地損壞公物,課桌和地板上散落的食物碎屑、丟棄的包裝紙,這些本不該出現的事情不僅僅增加了打掃衛(wèi)生同學的負擔,更是破壞公共環(huán)境、阻礙校園美化的罪魁禍首。誰又愿意生活在臟亂不堪的校園中度過自己的學生時代?各位老師、同學們,讓我們從點滴做起,一起愛護校園環(huán)境,自我約束,相互檢查。撿起一片垃圾,留下一方潔凈。我們應當切實地樹立起時代的責任感,心系全球,著眼身邊,立足校園,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營造文明、整潔、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吧! >>《愛護綠色 美化校園 初二(6)班國旗下講話》